一、成绩统计情况
1.理科综合整卷统计数据
重点线:533 二本线:478 三本线:445 专科一线:403 专科二线:317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理综 |
重 点 线 有 效 分 |
82.0 |
78.0 |
51.0 |
211.0 |
二 本 线 有 效 分 |
69.5 |
68.0 |
45.0 |
182.5 |
三 本 线 有 效 分 |
62.0 |
61.5 |
42.0 |
165.5 |
专科一线 有 效 分 |
53.0 |
53.0 |
38.0 |
144.0 |
专科二线 有 效 分 |
35.0 |
37.0 |
30.0 |
102.0 |
最 高 分 |
120.0 |
107.0 |
72.0 |
293.0 |
平 均 分 |
60.3 |
58.9 |
40.8 |
159.96 |
难 度 系 数 |
0.5 |
0.55 |
0.57 |
0.53 |
及 格 率 |
37.5 |
47.3 |
49.4 |
41.01 |
学 科 实 考 人 数 |
104477 |
104525 |
104528 |
104555 |
2.物理学科各题统计数据(注:不计缺考和零分人数,样本106619人)
(1)全卷各题统计数据(易:难度>0.7 中: 0.7>难度>0.4 难:难度<0.4)
小题数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小题满分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平均分 |
5.41 |
3.13 |
2.31 |
4.97 |
2.53 |
3.88 |
1.72 |
3.95 |
难度系数 |
0.90 |
0.52 |
0.39 |
0.83 |
0.42 |
0.65 |
0.29 |
0.66 |
标准差 |
1.78 |
3.00 |
2.92 |
2.26 |
2.96 |
2.87 |
2.71 |
2.85 |
区分度 |
0.54 |
0.55 |
0.40 |
0.49 |
0.32 |
0.49 |
0.09 |
0.42 |
小题数 |
22.1 |
22.2 |
23.1 |
23.2 |
23.3 |
24.1 |
24.2 |
24.3 |
25.1 |
25.2 |
小题满分 |
7 |
12 |
5 |
6 |
5 |
6 |
4 |
8 |
4 |
15 |
平均分 |
2.61 |
6.69 |
3.44 |
3.51 |
3.27 |
4.33 |
2.65 |
2.99 |
0.84 |
2.07 |
难度系数 |
0.37 |
0.56 |
0.69 |
0.58 |
0.65 |
0.72 |
0.66 |
0.37 |
0.21 |
0.14 |
标准差 |
1.83 |
3.75 |
2.13 |
2.63 |
2.16 |
2.24 |
1.65 |
3.04 |
1.50 |
2.83 |
区分度 |
0.64 |
0.69 |
0.54 |
0.70 |
0.67 |
0.74 |
0.72 |
0.70 |
0.50 |
0.61 |
(2)第Ⅰ卷各题选项统计数据
题 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选A占% |
3.97 |
52.09 |
14.47 |
4.94 |
5.48 |
64.71 |
17.22 |
6.30 |
选B占% |
2.04 |
19.55 |
17.37 |
82.86 |
7.02 |
8.19 |
28.68 |
8.41 |
选C占% |
90.23 |
19.18 |
38.51 |
5.48 |
43.12 |
8.85 |
33.31 |
17.26 |
选D占% |
1.74 |
7.03 |
27.48 |
4.65 |
42.17 |
16.06 |
18.63 |
65.84 |
选其它占% |
2.02 |
2.14 |
2.14 |
2.07 |
2.15 |
2.15 |
2.12 |
2.18 |
平均分 |
5.41 |
3.13 |
2.31 |
4.97 |
2.53 |
3.88 |
1.72 |
3.95 |
难度系数 |
0.90 |
0.52 |
0.39 |
0.83 |
0.42 |
0.65 |
0.29 |
0.66 |
3.重庆市2010年高考理科物理1分段人数统计表
1分段 00以上 01以上 02以上 03以上 04以上 05以上 06以上 07以上 08以上 09以上
0 104477 104472 104283 104262 104181 104142 103885 103831 103279
10 103190 102822 102699 102236 102071 101122 100881 100231 99917 99227
20 98887 97872 97400 96545 96099 95205 94652 93636 93054 92168
30 91529 90592 89850 88811 88037 87046 86242 85210 84343 83287
40 82348 81178 80211 79079 78069 76904 75834 74694 73624 72391
50 71256 69943 68750 67397 66139 64772 63533 62091 60787 59262
60 57982 56457 55051 53424 52004 50304 48744 47043 45606 43843
70 42337 40635 39130 37406 35966 34222 32813 31159 29760 28232
80 26883 25388 24114 22680 21445 20041 18862 17545 16416 15204
90 14109 12972 12023 10956 10001 9086 8270 7416 6646 5874
100 5223 4566 3939 3368 2889 2462 2046 1678 1377 1101
110 870 668 501 375 272 185 124 72 30 10
120 3 0 0 0 0 0 0 0 0 0
4.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数据统计
总平均分:159.96 最高分: 293.0 信度:0.936 人数:106619 标准差:56.28 满分:300 差生率:58.99% 及格率:41.01% 优生率:5.46%
注:①180分以下为差生;180分(含)以上为及格;240分(含)以上为优生。②不计缺考和零分人数。
二、试题分析
(一)试题总的印象
今年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自主命题的第五年,全卷题量与2009年相同,试卷结构和去年一致,物理的8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各学科占分比例仍为,物理120分、化学108分、生物72分。第Ⅰ卷选择题的题目顺序仍然保持往年的生物、化学、物理的顺序;第Ⅱ卷物理题放在最前面,化学题放在中间,生物题放在最后。2010年重庆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试卷在结构、题量、内容上大体都延续了以往重庆高考试题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总的印象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试题常规、强调双基、考查能力、注重探究、活而不怪、巧而不难,注重知识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的考查。
1.试卷整体设计基本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物理试题强调基础,注意了主干知识和学生的五种能力的考查,试题内容仍以力学和电磁学为主,占总分值的85%,知识分布基本合理:力学56分,电磁学46分,热学6分,光学6分,近代物理6分。力学考查了机械波、万有引力定律和卫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变速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电磁学考查了电场、电容器、电路和电功率、电路实验、电磁感应、变压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热学考查了气体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光学考查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子物理考查了氢原子的能级和跃迁。实验题主要考查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电学实验考查了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原理、基本技能和从图像上获取信息,同时考查了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覆盖了《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主要考点。
2.主观性试题以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观性试题注意了考查学生创新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思维的结果。联系实际的题目较多,比如15、17、18、22、23、25题等。题目创新的题目比例合适,尤其是运用物理小实验作为试题情景(17、20、24、25题),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积极的教学导向。
3.全卷难度控制有一些问题
物理学科试题与2009年相比,试题难度差有所增加(平均分减少了约9分,各个重点线、二本线、有效分、三本线、专科一线、专科二线有效分分别减少了9分、11.5分、8分、15.5分、10分),阅读思考量较为合理,计算量偏大(四个题目涉及字母运算)。
试题的分数统计可以看出试题易、中、难的分值分别为:18分、56分、46分,比例略为0.15:0.47:0.0.38,与考纲的要求的比例3:5:2有一定的差距。(去年易、中、难的分值分别为: 24分、59分、37分,比例略为2:5:3,与考纲的要求的比例3:5:2差距已经很小了。)
(二)逐题分析
选择题(本题包括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4.一列简谐波有两时刻的波形如图1中实线和虚线所示,由图可确定这列波的
A.周期 B.波速
C.波长 D.频率
回答情况: 图1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3.97 |
2.04 |
90.23 |
1.74 |
C |
A |
典型错误:有约4%的考生由于没有认清横纵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从而误认为是质点的振动图象带来误选A。在此波形图象中,一个完整波形的长度表示一个波长的大小,又由于波的传播方向未知、传播的周期性导致传播距离不确定而不能进行波速的确定。
15.给旱区送水的消防车停于水平地面。在缓慢放水过程中,若车胎不漏气,胎内气体温度不变,不计分子间势能,则胎内气体
A.从外界吸热 B.对外界做负功 C.分子平均动能减小 D.内能增加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52.09 |
19.55 |
19.18 |
7.03 |
A |
B、C |
典型错误:本题涉及热现象的做功过程、能量变化、以及各状态参量的变化情况。审题时需得强调“缓慢”这一条件,它意味着该过程有足够长的热交换时间而导致温度不变,同时,放水导致压强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增大而对外做正功。又因温度不变即分子平均动能不变,不计分子势能的情况下即内能不变,再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该过程吸热。
16.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约为 ,有研究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个由两质点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都围绕月地连线上某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与地球绕O点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A. B. C. D.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14.47 |
17.37 |
38.51 |
27.48 |
C |
D |
典型错误:绝大部分出错的考生在于没有认清双星构想。基于该研究者构建的双星模型,月球和地球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的向心力,则地球和月球的向心力相等。且月球和地球和O始终共线,说明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因此有 ,所以 。
17.一输入电压为220V、输出电压为36V的变压器副线圈烧坏。为获得此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某同学拆下烧坏的副线圈,用绝缘导线在铁芯上新绕了5匝线圈,如图2所示,然后将原线圈接到220V交流电源上,测得新绕线圈的端电压为1V。按理想变压器分析,该变压器烧坏前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A.1100,360 B.1100,180
C.2200,180 D.2200,360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4.94 |
82.86 |
5.48 |
4.65 |
B |
C |
典型错误:有约17%的考生由于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认识不清而导致误选。对新绕线的理想变压器,根据变压比公式得 ,而在变压器烧坏前,由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 。
18.某电容式话筒的原理示意图如图3所示,E为电源,R为电阻,薄片P和Q为两金属极板。对着话筒说话时,P振动而Q可视为不动。在P、Q间距增大过程中
A.P、Q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B.P上电荷量保持不变
C.M点的电势比N点的低
D.M点的电势比N点的高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5.48 |
7.02 |
43.12 |
42.17 |
D |
C |
典型错误:约43%的考生由于对充放电电流方向的判断错误而导致对电势的高低出现误判。电容式话筒与电源串联,电压保持不变。在P、Q间距增大过程中,根据电容决定式 得电容减小,又根据电容定义式 得电容器所带电量减小,故电容器的放电电流通过R的方向由M到N,所以M点的电势比N点的高。
19.氢原子部分能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不同色光的光子能量如下表所示。
色 光 |
红 |
橙 |
黄 |
绿 |
蓝—靛 |
紫 |
光子能量 范围(eV) |
1.61—2.00 |
2.00—2.07 |
2.07—2.14 |
2.14—2.53 |
2.53—2.76 |
2.76—3.10 |
处于某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的谱线在可见光范围内仅有2条,其颜色分别为
A.红、蓝—靛
B.黄、绿
C.红、绿
D.蓝—靛、紫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64.71 |
8.19 |
8.85 |
16.06 |
A |
D |
典型错误:对能级间的跃迁以及释放光子能量大小的认识不清导致错误发生。由1、2两能级的能量差10.2 eV和可见光的能量范围可知:该氢原子所在的激发态应该是第四能级,相应的两可见光光子能量为2、3两能级的能量差1.89 eV和2、4两能级的能量差2.55 eV。对照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范围确定为A选项。
20.如图5所示,空气中有一折射率为 的玻璃柱体,其横截面是圆心角为 、半径为R的扇形OAB。一束平行光平行于横截面、以 入射角照射到OA上,OB不透光。若只考虑首次入射到圆弧 上的光,则 上有光透出部分的弧长为
A. B. C. D.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17.22 |
28.68 |
33.31 |
18.63 |
B |
C |
典型错误:绝大部分考生由于对光路认识不清和对全反射应用不熟带来误选。根据折射定律, 可得光进入玻璃后光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非常靠近O的光线入射后,折射到AB界面上的点C射出,故BC之间没有光线直接到达,如图6所示;而越接近A的光线入射后,折射光线到AB界面上时的入射角越大,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越大,根据临界角公式 得临界角为45°,如果AB界面上的临界点为D,此光线在AO界面上点E入射,在三角形ODE中可求得OD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80°-(120°+45°)=15°,所以A到D之间没有光线射出。由此可得没有光线射出的圆弧对应圆心角为90°-(30°+15°)=45°,为 R /4。
21.如图7所示,矩形MNPQ区域内有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有5个带电粒子从图中箭头所示位置垂直于磁场边界进入磁场,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轨迹为相应的圆弧。这些粒子的质量、电荷量以及速度大小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信息可知,从图中a、b、c处进入的粒子对应表中的编号分别为
A.3、5、4 B.4、2、5 C.5、3、2 D.2、4、5
回答情况: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6.30 |
8.41 |
17.26 |
65.84 |
D |
C |
典型错误:由于对不计重力影响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误选。根据半径公式, 结合表格中数据可求得1~5各组粒子的半径之比依次为0.5︰2︰3︰3︰2,说明第一组正粒子的半径最小,该粒子从MQ边界进入磁场逆时针运动.由图a、b粒子进入磁场也是逆时针运动,则都为正电荷,而且a、b粒子的半径比为2︰3,则a一定是第2组粒子,b是第4组粒子。c顺时针运动,都为负电荷,半径与a相等是第5组粒子,由此确定D选项。
22.(19分)
(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 Hz。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图8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mm, mm, mm。
图8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
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 m/s(取2位有效数字);
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用 、 、 和 表示)。
图9
(2)在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实验中,所用器材有:灯泡L、量程恰当的电流表A和电压表V、直流电源E、滑动变阻器R、电键S等,要求灯泡两端电压从0V开始变化。
①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采用 接法(填“分压”或“限流”)。
②某同学已连接如图9(A)所示的电路,在连接最后一根导线的c端到直流电源正极之前,请指出其中仅有的2个不当之处,并说明如何改正。
A.
B.
③电路连接正确后,分别测得两只灯泡 和 的伏安特性曲线如题图9(B)中I和II所示,然后将灯泡 、 与电池组(电动势和内阻均恒定)连成图9(C)所示电路。多次测量后得到通过 和 的电流平均值分别为0.30A和0.60A。
A.在图9(B)中画出电池组路端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曲线。
B.由该曲线可知电池组的电动势为 V,内阻为 。(取2位有效数字)
【答案】(1)①0.02s ②2.5 m/s ③
(2)①分压 ②A.电键不应闭合,应处于断开状态 B.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位置不当,应将其置于b端 ③ 4.6V 2.7Ω
【解析】(1)①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每隔4个点选择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02s。
②根据间的平均速度等于点的速度得 m/s
③匀加速运动的位移特征是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以aT2均匀增大,有
, , ,所以
(2)①探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电压从0到额定电压变化,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采用分压解法。
②在连接线路时必须将每个开关断开,而图中是闭合的这是第一个错误。连好线路后在闭合开关前需要将限流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将分压滑动变阻器调到输出为0端,在图中是b端,以保护电源和电表。
③描绘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外电阻变化测定对应的多组路端电压和电流,本实验中用两个小灯泡来改变外电阻获得两组电流值,然后在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上查出对应的电压,用两个坐标点描绘图像。为描绘准确可以先进行理论计算,首先查出两坐标为(0.30A,3.8V)和(0.60A,3.0V),则内阻为 Ω,电动势为 , V,然后作出准确图像如图10所示。
图10 图11
23.(16分) 法拉弟曾提出一种利用河流发电的设想,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两块面积均为S的矩形金属板,平行、正对、竖直地全部浸在河水中,间距为d,水流速度处处相同,大小为v,方向水平。金属板与水流方向平行,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为B,水的电阻率为 ,水面上方有一阻值为R的电阻通过绝缘导线和电键K连接到金属板上,忽略边缘效应,求:
(1)该发电装置的电动势;
(2)通过电阻R的电流强度;
(3)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
(1)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2)两板间河水的电阻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
(3)由电功率公式,
得
24.(18分)小明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握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绳的另一端系有质量为m的小球,甩动手腕,使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当球某次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突然断掉,球飞行水平距离d后落地,如图12所示。已知握绳的手离地面高度为d,手与球之间的绳长为 ,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手的运动半径和空气阻力。
(1)求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 和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 ;
(2)问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多大?
(3)改变绳长,使球重复上述运动,若绳仍在球运动到最低点时断掉,要使球抛出的水平距离最大,绳长应为多少?最大水平距离为多少?
解析:
(1)设绳段后球飞行时间为t,由平抛运动规律,有
竖直方向 ,水平方向
得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得 图12
(2)设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大小为T,这也是球受到绳的最大拉力大小。
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由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有
得
(3)设绳长为l,绳断时球的速度大小为 ,绳承受的最大推力不变,
有 得
绳断后球做平抛运动,竖直位移为 ,水平位移为x,时间为
有
得
当 时, 有极大值,
25.(19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研究。他们在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内径为d的圆柱形玻璃杯,杯口上放置一直径为 、质量为m的匀质薄圆板,板上放一质量为2m的小物块,板中心、物块均在杯的轴线上,物块与板间动摩擦因数为 ,不计板与杯口之间的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不考虑板的翻转。
(1)对板施加指向圆心的水平外力F,设物块与板间最大静摩擦力为 ,若物块能在板上滑动,求F应满足的条件。
(2)如果对板施加的指向圆心的水平外力是作用时间极短的较大冲击力,冲量为I,①I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块从板上掉下?②物块从开始运动到掉下时的位移s为多少?③根据s与I的关系式说明要使s更小,冲量应如何改变。
解析:
(1)设圆板与物块相对静止时,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为f。共同加速度为a
由牛顿运动定律,有
对物块 f=2ma 对圆板 F-f=ma
两物相对静止,有 f≤
得 F≤ fmax
相对滑动的条件F> fmax 图13
(2)设冲击刚结束时圆板获得的速度大小为 ,物块掉下时圆板和物块速度大小分别为 和 。
由动量定理,有
由动能定理,有
对圆板
对物块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要使物块落下,必须 >
由以上各式得
>
s=
分子有理化得
s=
根据上式结果知:I越大,s越小。
三、考生存在的问题
1.核心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基本方法掌握不牢。(基础)
2.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过于注意问题的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不能针对问题作答。(审题分析)
3.不能分析和想象物理过程及其空间几何关系;物理状态、过程分析不清;不知道该用什么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分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4.运算能力(数字、字母)有待提高。
5.实验能力不够。(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6.解题思路不规范,表现在解答过程混乱。(表达)
四、复习教学建议
1.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落实过手。
复习教学中应以学科内的基本概念、重点规律和主要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掌握为主要线索。知识内容的复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结构,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要从其建立的背景、过程及与其它部分知识的区别联系入手,使其具体化、问题化。同时抓住知识的联系点和主要线索,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树形结构,从整体的角度重新认识知识,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
物理高考试题结构、内容或许会有所变化,难度也无法预料,但其考查“基础+能力+方法”的出发点不会改变,明确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强调体会物理的本味,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用形成的方法和能力,游刃有余、灵活地思考和处理物理问题。
图像是物理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物理规律的一种描述,较强的图像认知和处理能力会帮助对物理过程、规律的理解。数理不分家,数学表达是物理规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对物理过程、物理规律的理解,很大部份要落脚到应用数学知识去描述上,近几年的物理高考中均突出了对数学推理描述,运算能力的考查。图像和数学作为物理的两大特征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要适度地增强,让学生从多角度对物理进行理解。
2.注重实验与知识的相互联系,加强复习中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实验及实验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础,实验既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最基本的手段,又是验证物理假说、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验是理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只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和背实验的教学是行不通的。教学中应从实验目的(包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原理 (与知识联系)和设计思想(科学的方法)入手,平时教学最好能设计出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领悟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验复习不仅是为解答实验试题,利用实验中直观的形象,过渡到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在头脑中形成自己描述相关问题的心智图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演示实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考查一直是高考物理的一个重点,但事实上不管高考实验试题是难是易,历年来考生在高考实验上得分都不理想。就试题而言,高考实验题目情景或许有多种变化,但多来源于基本实验,略高于基本实验,在实验方法,思维上都脱胎平时学生实验的方法和思维,所以平时要注意实验的开展和演示,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操作的到位,注意学生实验习惯、实验素养的形成,再在此基础适当提高,活化实验,形成实验能力,从而扭转学生高考实验大量失分的情况。
3.结合生活常识,注重学科知识的应用
复习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是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4.找准位置,明确努力方向
一般说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较以往“3+2”的单学科考试,绝对难度有较大的降低,跳出题海、避开难题,加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从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不要只看到高考的难题,而脱离学生的基础。试题取材都为学过的知识,信息题比例也不大,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掌握。摒弃题海战术更有必要。
5.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从学生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看,相当部分学生的审题习惯尚待养成,审题能力还需提高。教学中,特别是在例题分析和习题评讲时,要把解题分析的思路讲清,特别要在让学生明白遇到新问题,首先要通过读题、分析题意后该怎样想,我是怎样想到该这样分析的。在练习题中能否配一定数量的只分析思路不进行计算的问题。审题习惯、画图分析的习惯要从高一年级就坚持训练。
重庆市教科院中学物理研究室
周智良
邮箱:zzliang6866@126.com
2010-9-20
附1:重庆市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物理成绩统计情况
1.整卷统计数据
总人数:97518人 平均分:132.59分 最高分:291分 及格率:19.2%
理科重点线:505 二本线:450 三本线:422 &nb, , sp; 专科一线:394 专科二线:312 总分平均分:399.33
理综重点线有效分:178 二本有效分:151 三本有效分:138 专科一线有效分:126 专科二线有效分:92
理综平均分、难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平均分 |
45.38 |
52.98 |
33.52 |
难 度 |
0.37 |
0.48 |
0.46 |
2.物理学科各题统计数据
第Ⅰ卷各题统计数据(97518) (易:难度>0.7 中: 0.7>难度>0.4 难:难度<0.4)
题 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平均分 |
3.65 |
3.54 |
3.69 |
1.77 |
2.31 |
2.49 |
3.89 |
2.35 |
难 度 |
0.61 |
0.59 |
0.61 |
0.30 |
0.38 |
0.42 |
0.66 |
0.39 |
易错项 |
C |
C |
D |
B |
C |
|
题号 |
A |
B |
C |
D |
14 |
3.48 |
60.84 |
27.38 |
7.21 |
15 |
8.74 |
59.08 |
21.43 |
9.42 |
16 |
8.26 |
7.82 |
61.47 |
21.29 |
17 |
29.58 |
31.43 |
22.30 |
15.30 |
18 |
9.69 |
13.90 |
36.30 |
38.49 |
题号 |
A |
B |
C |
D |
AB |
AC |
AD |
BC |
BD |
19 |
6.55 |
10.18 |
4.60 |
2.31 |
9.15 |
6.63 |
37.08 |
6.20 |
8.47 |
题号 |
A |
B |
C |
D |
AC |
AD |
BC |
BD |
CD |
20 |
2.71 |
2.26 |
10.61 |
4.94 |
4.66 |
2.98 |
7.33 |
4.51 |
57.07 |
题号 |
A |
B |
C |
D |
AB |
AC |
AD |
BC |
BD |
21 |
4.13 |
21.10 |
3.26 |
4.19 |
7.32 |
2.72 |
3.53 |
26.91 |
24.35 |
第Ⅱ卷各题统计数据(样本97518人)
题 号 |
22 |
23 |
24 |
25 |
平均分 |
8.46 |
4.36 |
6.53 |
2.39 |
难 度 |
0.50 |
0.27 |
0.34 |
0.12 |
附2:重庆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物理成绩统计情况
1.整卷统计数据
理科重点线:544 二本线:488 三本线:456 专科一线:430 专科二线:316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理综 |
重点线有效分 |
84.0 |
77.0 |
53.0 |
214.0 |
二本线有效分 |
73.0 |
65.0 |
46.5 |
184.5 |
三本线有效分 |
66.0 |
58.0 |
43.0 |
167.0 |
专科一线有效分 |
60.5 |
52.5 |
40.5 |
153.5 |
专科二线有效分 |
37.5 |
31.0 |
29.0 |
97.5 |
最 高 分 |
120.0 |
108.0 |
72.0 |
297.5 |
平 均 分 |
60.3 |
53.2 |
39.9 |
153.3 |
及 格 率 |
38.4 |
37.1 |
47.5 |
37.5 |
学科实考人数 |
104160 |
104086 |
104098 |
104174 |
2.物理学科各题统计数据
全卷各题统计数据(注:统计中含零分人数,样本106177人)(易:难度>0.7 中: 0.7>难度>0.4 难:难度<0.4)
小题数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满分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17 |
16 |
19 |
20 |
平均分 |
4.41 |
3.56 |
3.30 |
3.92 |
2.92 |
3.06 |
2.29 |
2.01 |
10.15 |
10.44 |
8.73 |
5.45 |
难度 |
0.73 |
0.59 |
0.55 |
0.65 |
0.49 |
0.51 |
0.38 |
0.33 |
0.60 |
0.65 |
0.46 |
0.27 |
标准差 |
2.65 |
2.95 |
2.98 |
2.85 |
3.00 |
3.00 |
2.92 |
2.83 |
4.05 |
6.12 |
5.80 |
5.01 |
区分度 |
0.573 |
0.511 |
0.347 |
0.456 |
0.425 |
0.463 |
0.299 |
0.133 |
0.6813 |
0.658 |
0.796 |
0.6833 |
第Ⅰ卷各题选项统计数据
题号 |
A |
B |
C |
D |
正确选项 |
易错选项 |
14 |
4.14 |
11.68 |
8.66 |
73.47 |
D |
B |
15 |
59.37 |
19.51 |
4.92 |
14.07 |
A |
B |
16 |
4.55 |
4.35 |
55.08 |
33.97 |
C |
D |
17 |
4.10 |
65.36 |
20.99 |
7.51 |
B |
C |
18 |
10.70 |
16.47 |
22.05 |
48.64 |
D |
C |
19 |
9.85 |
51.01 |
25.26 |
11.71 |
B |
C |
20 |
38.22 |
29.45 |
15.81 |
14.40 |
A |
B |
21 |
10.88 |
11.62 |
33.44 |
41.84 |
C |
D |
附3:重庆市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物理成绩统计情况
1.理科综合整卷统计数据
重点线:557 二本线:502 三本线:47 专科一线:445 专科二线:329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理综 |
重 点 线 有 效 分 |
91.0 |
85.5 |
56.0 |
232.5 |
二 本 线 有 效 分 |
80.0 |
75.0 |
50.0 |
205.0 |
三 本 线 有 效 分 |
74.0 |
69.5 |
46.0 |
189.5 |
专科一线 有 效 分 |
68.5 |
64.5 |
43.0 |
176.0 |
专科二线 有 效 分 |
45.0 |
42.5 |
29.0 |
116.5 |
最 高 分 |
120.0 |
108.0 |
72.0 |
296.5 |
平 均 分 |
69.2 |
65.0 |
43.2 |
177.4 |
及 格 率 |
50.3 |
54.6 |
56.3 |
52.8 |
学 科 实 考 人 数 |
106031 |
106026 |
106007 |
106036 |
2.物理学科各题统计数据
全卷各题统计数据(注:不计缺考和零分人数,样本106031人)(易:难度>0.7 中: 0.7>难度>0.4 难:难度<0.4)
小题数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小题满分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19 |
16 |
18 |
19 |
平均分 |
4.87 |
2.74 |
4.84 |
4.84 |
4.26 |
3.87 |
2.50 |
3.86 |
12.25 |
12.20 |
6.89 |
6.06 |
难度系数 |
0.81 |
0.46 |
0.81 |
0.81 |
0.71 |
0.64 |
0.42 |
0.64 |
0.64 |
0.76 |
0.38 |
0.32 |
区分度 |
0.39 |
0.35 |
0.36 |
0.44 |
0.34 |
0.44 |
0.32 |
0.29 |
0.71 |
0.72 |
0.73 |
0.74 |
第Ⅰ卷各题选项统计数据
|
选A占% |
选B占% |
选C占% |
选D占% |
平均分 |
难度 |
14 |
8 |
7 |
5 |
81 |
4.87 |
0.81 |
15 |
46 |
35 |
11 |
8 |
2.74 |
0.46 |
16 |
4 |
81 |
3 |
13 |
4.87 |
0.81 |
17 |
3 |
13 |
81 |
3 |
4.87 |
0.81 |
18 |
5 |
9 |
71 |
14 |
4.26 |
0.71 |
19 |
6 |
8 |
21 |
64 |
3.87 |
0.64 |
20 |
21 |
24 |
13 |
42 |
2.50 |
0.42 |
21 |
64 |
11 |
17 |
8 |
3.86 |
0.64 |
注:考生人数 106036人;不计缺考和零分人数。
3.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数据统计
总平均分177.42 最高分 296.5 信度 0.926
人数 106036 标准差 55.26 满分 300
差生率 47.21% 及格率 52.79% 优生率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