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活动化”教学浅析
重庆市酉阳县兴隆中学 冉爱民
一、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和发展,教育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和情感。人类意识的发展变化,思想和情感的打破和重构,使教育过程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使教与学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不断变化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找寻教与学中的规律,我认为当前已成为我们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活动化”教学。
课堂“活动化”教学是指尽力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产生质疑、引发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它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促使学生的个性社会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国有一句很古老的格言也用简单的三句话阐明了同样的观点: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理解。这意味着教师不能把科学当做已发现的真理来教,相反,教师更应该像科学家所作的那样去教科学──让学生投身于体验真理的社会过程中去。因此课堂“活动化”教学不失为顺应这一发展要求的教学活动类型。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理科教学都是依靠题海战术,企图以此来穷尽所有“题型”,很多学校的理科教学已蜕化为“习题训练”。而教学内容“活动化”不仅没有受到鼓励且往往受到排斥。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社会交往的自然需要也往往被认为是对课堂秩序的扰乱。教师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头上就是对学生的苛求、严厉和不宽容,以至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无法形成教与学的互动相长。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教材中大量的课堂活动的安排和物理情境的创设,已使我们感受到了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迫切需求。
二、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基本模式
下面我就我自己以及我的同行们在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作一点浅薄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模式1:“专题讨论会”式
它是一种针对某方面而进行的讨论,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展开,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讨论、交流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这样学生更容易解除困难、掌握知识点。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口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还有位同学用几只水杯敲出了《小星星》的曲调……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在处理教材中某些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这种针对性的专题活动来进行突破,这种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较为充分,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生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的印象较为深刻。但这种活动课型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的思维要能够比较活跃。
模式2:“活动发现”式
这是一个更能体现出课堂“活动化”教学的特点的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所要求的内容所在。比如,“光现象”第一课可以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教师事先准备了三棱镜、平面镜、水盆、玻璃杯、食用油、肥皂水等物品,杂乱地堆在一角。刚一上课,先让大家闭上眼睛再睁开来感受并触摸秋日灿烂的阳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怎样在晴天看到彩虹?学生自选器材分头行动。大家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位学生跑来说:“老师,我什么器材都不要也能看到彩虹!”“只要眯起眼睛或透过指缝看太阳就行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肯定了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后,教师帮助学生将这些现象加以区分,强调哪些是光的色散,哪些不是……像“光现象”这节课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印
象深刻,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兴趣,因此宜采用这种“发现型”活动方式。
模式3:“自主探究”式
这与“模式2”是紧密相结合的,在过种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所在,在活动中自己与其他的同学合作、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共同的结论,同时教师要充分地肯定他们的结论。比如,“冰的熔化与凝固”实验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图并从中发现规律更是难点,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有利时机。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在家中利用冰箱进行实验探究,操作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障碍:要观察水凝固规律必须测温度,但温度计在冰箱中该怎样放?多长时间读一次温度?冰熔化时如果不加热,时间特别长,加热了温度计示数有时上升而有时下降怎么解决?绘出的图象和理想情况相差很多,问题出在何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反复商讨或请教同学、老师后逐一解决之时,历经艰难终于成功的愉悦便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
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需要经历从探究计划的自主设计、合作探究、到克服重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采用“自主探究”型活动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模式4:“即兴组织”式
前面三种活动类型都是在教师事先的设计下精心组织的,但是,有时候,课堂的活动却是偶发的。在有些课的进行中,某个学生做出了惊人之举,或有几个学生提出合理化的活动要求,教师可适当将当前的教学任务放一放,不失时机地开展活动,以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在上透镜这一节时, 那一天,天气格外地晴朗,课上一半时,老师让学生到走廊用放大镜对着纸片照,让太阳光聚焦在纸片上。学生们玩得很开心,老师到他们中间看他们怎么个玩法。结果发现,有几个学生在白纸上用铅笔或钢笔涂黑,让太阳光聚集在黑斑上,这些学生很快就把纸片点燃。老师感到非常惊讶,多聪明的孩子!多出色的表现!老师赞赏地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组织讨论且让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当即请这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说说他们是怎么那么快地将纸片点燃的。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涂黑为什么能够使纸片更快地点燃。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创意得到肯定,也使学生将前后学习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三、本人的一小点体会
通过这两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施了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从中也感悟出了很多的道理:如何把握好新课程的教学和怎样培养学生素质,达到普九义教的要求。因此有一点小小的体会。
首先,课堂“活动化”教学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而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活动安排,引导质疑和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和评价。这样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合作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是成功,不管步子快慢,只要在走;不管力气大小,只要在使;不管能力高低,只要在干,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再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活动的组织在渗透教学的目标的同时,活动的方式和环境要宽松,不要过于严肃,以使这种氛围和“活动化”教学的模式相适应,这样也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意志的交流。
最后,课堂“活动化”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课型的物理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用。
从物理课堂“活动化”教学的初步尝试来看,由于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支撑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物理教学的较大程度的优化。因此,物理课堂“活动化”教学应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是物理教学发展的趋势。
二0一0年九月一日

初中物理课堂“活动化”教学浅析
上传时间:2011-03-21 20:39:00 点击次数:360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