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
璧山县璧泉中学 郭福云
谪要:当今世界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营造学生动手的场所,让学生敢做、愿做。
关键词:培养 创新能力 思维品质
德国教育学家史密特说过:“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做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使我们心痛,同时也看到了我们教育中的弊端:重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轻启发、思考和创新。而当今世界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历史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呢?
一、 营造创新人文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1、 降低教师、书本的权威性,使学生敢想。
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天地君师”把教育捧到较高的地位,孩子们一上学,家长便吩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小孩子的口头禅常为“老师说的”。这种师道尊严,学生服从老师,唯老师之命,禁锢了学生思想,窒息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老师是人不是神,人无完人,况且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推陈出新,社会才会进步。哥白尼敢于否定“地心说”才会有“日心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才打破时间、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鼓励学生问疑发难,发表创建、标新立异。教师要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学生中存在的“唯师、唯书、唯上”,盲目的人云亦云的习气。
2、 降低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善想。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笑话,一个老师上课时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有个学生回答像豆角。老实说不对,像镰刀,因为标准答案是镰刀。在中考阅卷中也在“雪化后是……”有学生回答是“春天”,结果不能给分。因为课本上是这样的:雪化后是泥水。多可悲啊!其实我们的学生非常善于观察(月亮像豆角),联想(雪化后不是春天了吗?)。这种想象就被老师活生生扼杀掉了,学生怎么敢想!因此在教学中看到了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应因势利导,不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套,套上了100分,没套上0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为想象孕育着创造,富于想象力的人,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不满意、不方便、不顺眼的东西,想方法改变,加以创造。富于想象力的人才能抓住智慧的火花,有的“稀奇古怪”、“别出心裁”就是发明的萌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过程,不死守书本,不拘泥守旧,敢破框框,好发奇想,甚至胡思乱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尊重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保护学生奇异的思想火花。
3、 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敢问、善问。
(1) 培养学生敢于发问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造发明往往始于质疑问难,大胆生疑才有创新。
我们的学生不敢问问题只要又两个原因:一是自卑心理。怕“错”怕丢人现眼,给别人留下笑柄。二是紧张心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首先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意识。牛顿的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一问,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的磁是否产生电?制造出了发电机。爱因斯坦是从小爱问怎样才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其次要对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大加鼓励和赞赏。记得上初二引言课时,有个学生在读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的几幅图时,提出“在太空烧水是否冒气?”当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抓住这一时机大大地将他表扬了一番。从此他每堂课都积极争取发言,在其他科较差的情况下,物理学科一直保持优秀。
(2) 给学生创造设问的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的空间。如学了声音传播和重力后,设置“宇航员怎样在月球上生活?”学生就会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问问题而创。
(3) 陪阿姨那个夯实的文化基础知识
在学生中经常围着老师问这问那的是一群群优生们。对差生,老师虽然对他非常和蔼,叫他不懂多问。可他们还是一片茫然,回答说:“老师,我不知问什么?”可见要提出问题,要依托一定的文化知识,知识越多越有可能提出创见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同时,要夯实文化基础知识。
二、 营造学生动手的场所,让学生敢做、愿做。
常言道手巧促心灵,实践出真知。但我们的学生学习知识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分析;重理论、轻实践。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了《惯性》这节知识后,我在桌上放一个快满水的矿泉水瓶。提出:当瓶突然运动时,瓶中的气泡将怎样运动?同学们听完题后,有的比画着,嘴里还振振有词;有的学生进入沉思,认为这题太难不知如何分析。就没有学生提出推瓶子一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习惯。其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校、教师应建立或提供各种学生实践操作的场所,尽可能地给学生实践机会、动手机会,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是思维,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尤为重要。
1、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让思维加以发散,培养思维能力。如学完光学后叫学生根据图中光路填上适当的光学器件,学生填出了五种光学器件:(平面镜、凸镜、凹镜、凸透镜、凹透镜)完成了下列七种光路图:
2、 培养思维求异性
人的创造能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这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激励他们想得快、想得远,想得与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排除“从众心理“。如在初三物理一、二章结束后,给学生这样一道思考题:如何测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1)尺子测量法;(2)步子测量法;(3)*子滚动法;(4)速度、时间法;(5)比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求异性。
3、 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在研究“浮体引起液面升降问题”中,分析“冰浮在水中,冰化后液面又将如何变化?”后,提出若冰中含有气泡、或木块、或石块、冰溶化后液面又将如何变化?冰浮在盐水中,溶化后液面又如何变化?通过这些题的讨论、分析,在变式中求相同,挖掘出共同的本质和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 叶运生、姚思源 素质教育在中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中学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传时间:2011-03-21 20:34:59 点击次数:359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