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5-05-02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研论文 >>初中物理“学案”导学初探
教研论文
初中物理“学案”导学初探
上传时间:2011-03-21 20:27:13 点击次数:3788 次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因而,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优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学案”导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导学,就是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学案呢?我们一般把“学案”分成六项内容来设计,即学习目标、导学思考题、学法指导、典型问题、尝试练习、达标测评。
  1、学习目标
  教师首先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目标,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方向,减少学习的肓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导学思考题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要精心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思考题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演示来设置,也可以通过物理故事或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设计。如:在初三学习学习《电阻、变阻器》时,设计用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暗,学生观察,教师提问:“灯泡为什么逐渐变暗,是什么东西在改变它的亮暗?”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教师的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之处进行必在的指导,进一步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比如:在初三学生学习《电功和电功率 》一节时,学生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此时,就需要教师用准确、简捷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明确它们的关系。
  4、典型问题
  典型问题,要求能体现本节重点知识的应用,重点知识间的联系,或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能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例如:为了使初三学生更加明确“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联系与区别,可设计:“220v、40w“的灯泡。①接在家用电路中,实际功率是多少?②接在110v的电源上,实际功率又是多少?③接在240v的电源上,实际功率又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可变的。而“额定功率”是不变的,只有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实际电压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
  5、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做此项练习。问题的设计要求要新,有一定的层次性,不断变换角度,调整问题范围,挖掘知识间的联系,抓住重点,坡度适中,它分为A、B、C三项尝试,A为基础知识,B为理解知识,C为应用知识,可以分层布置限时完成。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尝试享受成功的喜悦。
  6、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是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情况的检查,重点设计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应用等方面的问题、难度要与中考题的难度一致,以便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查漏补缺。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程序:
  “学案”一般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在相互商讨的基础上,以一位教师为主编,按上述六项内容编写好,在上课前发给学生,在课堂上实施“学案”导学,其程序是:“自学反馈——精讲点拨——尝试矫正——达标测评”。
  1、自学反馈
  ⑴学生对照“导学思考题”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对基础好的同学进行适时点拨,不要只是简单的告诉答案,对基础差的同学要有耐心,要多鼓励、表扬。
  ⑵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疑问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学生分组相互讨论,他们还可以相互学习,有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也能完全领悟。
  ⑶学生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给老师。
  2、精讲点拨
  ⑴教师在收集反馈信息的同时,迅速设计好“点拨思考题”,做到学生会的一律不讲,只引导、点拨“疑点”。
  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点拨思考题”,直到所有“疑点”解决为止。
  ⑶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反馈回来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解决,争取当堂完成,这样,使学生能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形成正确的观点。
  3、尝试矫正
  ⑴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教师及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做得快的好的小组及时表扬鼓励;
  ⑵让各小组分别推选一名同学,展示本组成果,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提出置疑,从而使错误得以矫正。
  4、达标测评
  ⑴全体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评”;
  ⑵核对答案,统计达标程度,进行矫正、评价。
  三、“学案导学”的效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俗评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利用“学案”,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如:可以利用新奇的物理现象来激趣;可以拿物理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为榜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变“讲师”为“导师”,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们编写“学案”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全体学都真正动起来,“导学思考”静静地“动”(自学),“疑难讲论”起伏地“动”(讨论),“尝讨矫正”多向地“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达标测评”全方位地“动”,真正做了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动”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3、让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案”导学过程中,大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去思考、去探讨、去尝试、去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各抒自见,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他们的思维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案”导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热情地参与,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为我们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了学习的兴奋与喜悦;在学习上获得了成功,在成功中学会了创新。学生在自学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集体合作精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