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建构高效课堂 ——“以生为本 学案导学”课题实验研究设计 重庆市红光中学 邓卫宏 随着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教育正向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方面发展。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往的教育模式必将改变。 但目前还有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授课中,只顾书本,不顾学生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和被迫的接受状态,没有自己进入学习情景中。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更加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进行了《以生为本,学案导学》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特点是:其一,促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与进步。其二,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生为本,学案导学”的设计理念,来自于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好学案,学生通过阅读学案,首先在自己头脑中就形成了初步的知识,了解了整个研究课的结构和进程。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一步一步的深化理解,先有知识,再获取能力。真正做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促进感悟,开发潜能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就要研究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的学案,探索出一种体现“生本课题”的教学模式,寻找出高效率课堂的实施方案。 而物理学科又特别强调体验和实践,这又给我们提供了进行课题实验的依据,根据2005 年《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可以看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同时,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学习上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的心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而很少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为此,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针,把物理课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将改革物理教学课堂模式作为突破口,通过课题研究,真正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形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生为本就是将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学案是立足于学生的立场,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的方案,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由于考虑到“以生为本”,所以这个学案要具有处处体现学生参与的特色。激发学生动机,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特色,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展现自我成果是特色。学案绝不是学生自学手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的,和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案中明确的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隐蔽在学案中。因此教师拿着学案,就知道怎么组织这堂课,学生拿着学案,就知道这堂课学了什么。 本实验是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利用学案进行导学。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进入课堂,并通过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提高,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本课题在操纵层面上的研究较多,最后将以形成“以生为本,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结题。 利用编写的学案,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使用过程,提出学案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查找学案存在的不足,通过资料的收集、信息的反馈,及时完善学案,最后形成“以生为本,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营建一种“民主、科学、和谐”的课堂文化;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好教、低效的课堂”为学生“乐学、高效的课堂”,实现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科学育人。 目前,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编写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学习的学案,任课教师,利用学案,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学生利用学案,事先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将教学行为前置),并通过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生产新、旧知识的冲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现”理论,激发学生对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来到课堂,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问题情景展示、交流、辩论、实验探究等手段,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我们的教学模式是: 1、 学生的问题(情景)展示环节:此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的困惑提出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教师也可在此设疑或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兵考兵环节) 2、 实验探究(或学生交流)环节:在上环节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对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对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师生、生生之思想火花的碰撞。(兵帮兵环节) 3、 师生、生生辩论环节:在交流、实验探究数据的基础上,对交流的结论、探究的数据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并由学生对结论进行描述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围绕问题的中心(关键词)进行追问,让学生真正掌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兵教兵环节) 4、 归纳小结环节: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对所研究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从中得出结论,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兵练兵环节) 5、 巩固练习环节:在形成了初步的知识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所以研究的知识进行反馈练习。 “以生为本,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部分学校开展,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反映很好,当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画龙点睛的引领和正确的思维导向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师的设问和追问,必须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和思维障碍点,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是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核心所在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能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为我国的教育事情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5 年《物理课程标准》 重庆市教委:2003年《走进新课程》 《学案导学法: 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性实践》 高亚军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主编:陈旭远 张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教研论文
以生为本,建构高效课堂
上传时间:2011-03-21 19:49:16 点击次数:37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