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5-05-03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三助式教学 >>在编写助学单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沙区第三期”三助式“教学实战培训简报四
三助式教学
在编写助学单的过程中学习成长——沙区第三期”三助式“教学实战培训简报四
上传时间:2013-08-06 21:44:56 点击次数:2809 次
  

 

在编写助学单的过程中学习成长

                                

——沙区第三期”三助式“教学实战培训简报四

本期“三助式”教学实战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发“三助式”教学助学单(助学精要)。助学单是实施“三助式”教学的一个载体,是学生自学互学的助学资源,在开展“三助式”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三助式”教学的老师都会用到它。我区多年的“三助式”教学探索,积累了许多助学单案例和经验,为大规模开发助学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实际上,大规模开发助学单的工作从上学期末就已经正式开始了。

             沙区第三期”三助式“教学实战培训班委合影

一、助学单开发过程回顾

2013年1月24日在重庆71中,伍永刚教研员主持召开助学单的编制研讨会。布置各学校老师分别承担初二下期物理相关章节的编写任务。这个任务是在寒假期间完成,它成为沙区初中物理助学单开发团队第一次集体合作。2013年2月26日在重庆七中,伍永刚教研员主持召开各册负责人的研讨会,一方面对寒假期间编写的八年级下期物理助学单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对整个初中物理助学单的编制进行了整体安排和协调。2013年3月5日在重庆68中。伍老师第二次主持召开全区助学单开发研讨会。68中物理老师张丽献课。所有参会老师围绕这一节课的教学以及助学单的编写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通过这样的讨论,让所有老师逐步在编写助学单的过程中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这样的教研活动即是一个研讨,也是一次培训和学习。2013年6月4日 在重庆71中。伍永刚教研员第三次主持召开助学单开发研讨会。71中何刚老师献课,老师们在伍老师的引领下对初中物理助学单的学习目标、学习探究、学习反馈等主要内容达成共识,对助学单的排版格式、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安排等具体内容进一步统一了要求。到目前为止,各部分助学单的编写已基本按时完成任务。在编写过程中自己不断学习,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下面是我的体会。

 二、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助式”教学是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的,要求教学任务必须明确具体,便于学生自助学习和互助学习。

这个学习任务可以是操作性的。比如,谭倩老师上的一堂观摩课《让小灯泡发光》,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一个小灯泡发光”一句话。它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操作,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它的成果展示就是学生连接的电路可以利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这个任务的下达就非常简单明确,学生学习的指向非常清晰,学习成果也容易监控和了解。

学习任务也可以是设计性的。比如,伍永刚教研员上的《伏安法测电阻》,在提出一个当堂课的主导问题:“能不能用学过的电学知识测出一段导体的电阻?怎么测?”之后,提出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根据教材内容总结)2、实验器材: (根据教材内容总结)3、设计实验电路图(书上的图可以参考,也可自己另行设计电路图)。此处最大的特点是,在任务一中电路图的设计没有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内容画出来,并且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进行设计,当堂课上,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画出了他们设计的电路并进行了展示,伍老师也对每个组的成果进行了点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也可以是探究性的。在八年级下期《压强》一节中,为建立“压强”的概念,而进行的探究性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中。首先用手指压铅笔这个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然后提出任务: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小卡片、小长方体木块、钩码,或者利用同学们的文具,如直尺、橡皮擦、作业本等,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你们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步骤。这需要学生首先思考,如何设计来完成实验,如何操作,并且要确定需要观察什么现象来得出所需要的实验结论。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也需要同伴的互助以及老师的引导帮助。它对学生的能力就比较高了。

三、利用“问题”作为课堂推进的驱动器

在助学单的设计中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日常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也会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展开、以及当时学生的学习准备而提出。老师们是习惯这种方式的,但一旦要把它变成文字,成为学生学习引路者式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很重大的转变。

比如,在八年级下期《合理利用机械能》一节中,“任务二: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完成猜想,阅读实验基本过程之后,提出问题:(1)你是用什么方法控制小车速度的?(2)你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小车动能大小的?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思考,不仅仅要知道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操作,目的是什么?而且这两个问题是呈现在助学单上,需要学生在自助学习过程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终确定答案,这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全班都清楚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再布置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这种问题即需要头脑的思考,也需要实际动手的操作验证,它不会让学生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应。我们认为这是初中物理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也是这些问题在推动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近几天,老师们在研讨助学单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反复追问,为了修改一个问题,会反复讨论很久,力求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四、从“教案”到“学案”,从“导学”到“助学”

“三助式”教学最突出的实践价值在于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效益优化两个方面。结合助学单的特点,可以实现拓展学习时空、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价值,教师就要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学单起了部分原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得到凸显,老师的作用受到弱化。这对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教师编写“助学单”才能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刚编写“助学单”的时候,老师写出的东西具有浓厚的“教案”的味道。它只是将原来老师的“教案”改换了一下形式,它是站在老师的立场、角度去解读的,而不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引导的。但在逐步的讨论、研讨之后,老师逐步掌握了从学生学习指导的角度去编写助学单了。

    在编写初中物理“助学单”的过程中,所有的初中物理老师都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希望让它更加完美。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境却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助学单”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课堂,这还需要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完善、去创造,以使它能更加切合实际,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感受学习的快乐。

我们的老师在编写“助学精要”的过程中,反思与体会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个人体会,辞不达意,请老师们多多指正。

                                           重庆七中  殷银峰

                                             2013年7月9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