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冲突”“开放”“实在”的课堂
——“师元杯”优质课大赛,赛课有感
巴蜀中学 许娇
虽然正式的赛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是前期的准备过程却让我思考了很多!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接受意见,一次次的修改教案、又一次次试教,这个过程虽然很艰苦,但却让我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我就结合这次的赛课内容( 沪科版第七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孩子需要有“冲突”的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而兴趣很大程度来源于事物的不理解,不理解后产生的困惑,困惑后提出的问题!一堂好课,就是解决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高度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够得到,所以问题的提出要精彩,若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争论,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引入部分,我先与学生拉近关系,谈到喝饮料,从生活实例中,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颜色、味道来鉴别物质!随后,抛出一个新问题:“宝贝”(一把金色手枪)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呢?学生猜想,铁、铜、塑料、金…… “冲突”出现,课堂也就“活”了起来!老师不置可否,而是做进一步的引导:“谁的判断是正确的?老师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科学的鉴别物质呢?”
学生带着“问题”和“冲突”进入课堂,好奇、冲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孩子需要“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知、一次传授,而更多的是学生的一次体验、探究和感悟”。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在处理“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这个实验时,刚开始试教时,我是按照沪科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直接让学生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找寻比值的关系,然而教学效果不佳,整个探究就是一次给定出路的假探究,是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实验而实验!
真实的物理探究并非如此,人们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往往是空洞的、海量的,刚开始甚至是茫茫然不知所措的。面对“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也是如此,得到的3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该怎么分析,如何下手呢?真正的探究是不会立刻就能想到找比值,所以作为教师,就是要注意进行方法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比值的特点。在试教初期,我也是畏首畏尾,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怕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分析方法,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差太远,怕学生想不到找比值,然而几次的试教下来,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开放,语言表述清晰,只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顺势引导,解其疑惑,学生是能够达到预设的要求的。
充分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真正“开放”的课堂吧!
于是,我不给比值提示,让学生纵向横向、观察比较,自由寻找关系,学生兴趣高涨,效果很好。
教学是个大舞台,不要小看学生的潜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孩子需要“实在”的课堂
7号那天拿到课题《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因为是重要的赛课,很多老师可能会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怎样上出新意?怎样让课堂更出彩?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宏伟的设计:采用易拉罐作为课题主线,鉴别王老吉的易拉罐的材料,引导学生实验,建立密度概念,从而达到鉴别易拉罐的目的。为了能别具一格,准备以易拉罐为主题贯穿始末,我特意设计了密度应用,求质量:通过计算一年中国易拉罐的铝消耗量,延伸到垃圾回收、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来,想将这个作为物理服务于生活的亮点!
但一堂课下来,内容极为繁琐,使得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显得极其仓促,如蜻蜓点水,教学的重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难点也没很好得以突破。
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舍去求易拉罐质量,如何回归生活,哪里有新意;简化密度概念的建立,难点又该如何突破?在一番纠结之后,我最终还是勇敢地选择了——舍!没舍就没得!舍去求易拉罐质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思考、讨论、探究、建立密度概念!
上完赛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贪多必失。
教学不是为了作秀,更不是“做”课。无论是赛课,还是常规课,我们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追求教学的实效性。
四、感谢课改和团队
以上是我在对教学的一些思考,是我在赛课后的收获!然而在准备过程中,我从内心深处要感谢学校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还有我们的团队。
赛课就是团队和理念的集中展示,而我更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理解、热爱和坚信我的团队——巴蜀中学物理教研室和我们的“333”课改理念,课堂彻底开放,学生自主,教师民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是一个开放、旋转的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是出色的表演者。
巴蜀中学物理教研室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团结、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