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大赛我成长
巴蜀中学 陈 波
首先,我要感谢重庆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室
通过这次大赛,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成长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下面,我将参加此次比赛的一些收获、感悟与体会作一简要汇报:
一、 创新大赛简介
第六届创新大赛是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承办的,此次大赛的主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在此之前共举办五届,它们分别是:
第一届: 2001年 云南昆明 学习方式多样化
(因非典间隔3年)
第二届: 2004年 山东邹城 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第三届: 2005年 黑龙江大庆 科学探究
第四届: 2007年 辽宁沈阳 科学探究
第五届: 2009年 内蒙古呼和浩特 科学探究
二、本次大赛的主题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这一主题还原了物理的本质:物理并不是老师中的物理,也不是学校中的物理,而是离开学校后,生活中的物理。物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完整的公民,而不是物理学家。
因此,本次参赛课例都特别注重对生活现象的关注,许多课例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而并非“贴标签”式的浅尝辄止,所以在教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拓展。
我发现,许多优秀的课例都有两个共同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这种参与并非是形式上的简单互动。
2.以某一知识载体为主线,充分发挥知识载体的功能,每节课都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完全颠覆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或者让学生更有主见的利用科学知识来做出恰当的选择,或者培养了学生“信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素养。
三 、收获与感悟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虽历经风雨,但时至今日,其三维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教育目标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
大赛一致认为,未来经过数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许单从考试分数上看,不一定特别优秀。但当他们踏入社会,走进职场后,一定会有足够的自信,较高的情商,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而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无疑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位一线的青年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
2. 创新课堂如何创新
一堂优秀的课例必定是一堂创新的课例,那么要想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大胆尝试:
(1) 实验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也是物理教学永恒的主题。
好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应该尽可能降低对实验环境的要求,应该在量化、稳定、环保、易操作、可重复性等方面大胆创新。
(2) 情景创新: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情景和环境,让学生有用科学的环境。在此次大赛中,我发现有很多优秀的课例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来创设情景,最大限度的模拟生活实际,有的课例花在情景创设上面的时间甚至达到10分钟。
(3) 立意创新:
许多优秀的课例都会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行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如环境保护理念、相信科学理念、关注生活理念、科学实验理念、发明创新理念等等,这些理念的渗透并不是通过简单说教来实现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
四 、关于大赛评课中的几点思考
此次大赛共有两个关节:一是讲课(70分),二是评课(30分)。评课环节中,选手有1个小时的准备时间,10分钟的发言时间。
评课要求选手对教材特别熟悉,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评课既要注重细节,避免空泛而谈,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从大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大家对评课普遍感到陌生。对一线教师而言,评课往往关注细节较多,而无法上升为普遍适用的教学理论。
得益于巴蜀中学物理组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以及物理“333”课改的教学实践,在平时的集体备课和课改探究中,我已经积淀了一些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但毕竟是新老师,深感层次和深度极为不够。
这次大赛前,
集体备课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魅力是巨大的。大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才有了现在的进步和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