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
重庆渝中区 胡进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型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索,逐步培养提问的意识,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问不当,不仅无益于教学,还会压抑课堂气氛,禁锢学生思维,打击学习积极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提出更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做如下探讨。
一、设问具有启发性
问题具有启发性,是指问题应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为处在迷茫中的学生指明思考切入点和思考方向,拓宽思维面的作用,具有这种特性的问题才能达到让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换句话说,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能让学生的思维一触即发,触类旁通,真正实现让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在设问的时候,教师要根据物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有的放矢的提问,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抓住知识的模糊点提问、点拨,帮助学生将片面、孤立、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更全面、更辩证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而是通过一些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而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完全消失,小车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把学生的思维由现实情境引导向理想状态,从而启发学生在前面几次试验的基础上去想象理想状态下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如果老师不提最后这个问题,仅凭学生的思考,几乎不可能把思维拓展到分析不受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
二、提问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一方面是指老师设计问题时应首先明确提问的目的,所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问谁就问谁,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另一方面,所提的问题应针对某一明确的物理过程中的具体情景,甚至是更细小的片段中的具体问题,如某两个量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更有利于帮助学生锁定思考方向、思考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真正做到有效提问。
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提问的能容?对提问的内容会不会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都要事先考虑好,切不可灵机一动,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设计,也要根据从学生中反馈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在把握这个原则时,我们也应特别注意,如果我们一味的准求问题的针对性,也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降低问题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来把握这一原则。
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特点教学片断。老师在演示了容器侧壁位于不同深度的小孔喷出水柱的实验后,有这样两种问法。问法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液体内部压强具有什么特点?问法二,在试验中,不同深度的小孔喷出的水柱距离不同,说明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深度具有什么关系?在这两中问法中,第二种更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学生在思考这种问题时,思路会更清晰,回答也会更容易、更准确。
三、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一方面是指,为了突破某个知识难点、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到里的规律,设置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一组递进式的问题,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事物本质,最终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针对某一主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提问,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侧面去认识事物规律,最终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
例一,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我们直接问:运动需不需要力的维持?学生多数都会说需要,而此时老师就应该结合实验,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到里的去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例二,在理解质量大小的决定因素只与包含物质的多少有关这个问题时,老师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把铅球带到月球上后,铅球包含的分子个数是否发生改变?一块冰熔化成水后,包含的水分子个数是否改变?把一根铁丝压弯后,铁丝包含的铁分子个数是否改变?给铜球加热一段时间后,铜球包含的铜分子个数是否发生改变?学生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自然就理解这个结论了。
四、设问方式要具有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针对各种情况应该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用最适当的方式提问,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五、设问难度要具有量力性
量力性,是指老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提问时,老师应在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既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提出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
六、设问和问答的过程具有激励性
坚持激励性,应该注意到几点。首先,老师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学生,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次,提问时态度要亲切慈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第三,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和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第四,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对有创见者要表扬,对答错者要也要鼓励,要善于运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的言词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要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畏惧,让学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允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教师课堂提问这门艺术,主要强调的是在科学的提问原则指导下真正做到“善问”、“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