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重庆市第四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物理青蓝互助研训”教研工作坊研讨活动在綦江区城南中学如期举行。工作坊全体成员,以及綦江区城南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活动以“立足常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按“异课异构·互动研讨·专题分享”三个环节进行。
是日,春风送暖、春光明媚,老师们便早早从各自住地赶到了位于“中国西部齿轮城”綦齿社区的城南中学。“物理青蓝互助研训”教研工作坊的老师带来了大量的自制、自备实验器材,与会的老师们也积极助力把它搬到了教学楼实验准备室,老师们的笑容在春天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灿烂。
异课异构阶段,大家首先观摩了分别由“物理青蓝互助研训”教研工作坊成员南州中学钟育飞老师执教的研究课《空气的“力量”》和城南中学李文刚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复习:质量与密度》。
钟老师在课前以电影《机械师》里的相关片段、上课后又接着以“酱油壶剪开壶嘴倒不出酱油”“破瓶装水不漏水”等小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其表象均出乎学生现有的认知,顺势导入新课。随后的教学中,钟老师借助“气球装水”“吹鼓大气球”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借助“集气瓶+乒乓球”“空矿泉水瓶+热水”“小集气瓶吸大玻璃板”等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借助“集气瓶装满水倒扣在水槽里水柱不下落”“搬运玻璃所用的吸盘提前数十千克的箱子”“让多组学生分别对拉两个‘吸’在一起的搬运玻璃所用的吸盘均拉不开”等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比较大;借助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和计算推导帮助学生认识标准大气压的大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气压计;让学生体验将一根吸管插入矿泉水瓶里能轻松地喝到水,而将一吸管插入矿泉水瓶里、另一根吸管放在矿泉水瓶外,再让学生体验同时吸以上两根吸管时却无法喝到水,从而帮助学生运用大气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将要结束时,钟老师结合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对本堂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小结。整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大多数学生形成了相关的物理观念、提升了科学思维,较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较好地落实。
李老师在组织学生复习质量与密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对主要概念进行了回顾梳理;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复习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对天平的使用李老师结合演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了“看”“放”“调”“称”“记”等方面的实验技能,对量筒的使用李老师也结合演示操作触类旁通地提升了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最后组织学生练习了重庆市历年中考试题中的部分相关实验探究试题。老师讲解细致,注重概念回顾,重视实验复习,整堂课平实扎实。
互动研讨阶段,在“物理青蓝互助研训”项目主持人赵宗敏老师的组织下,与会的工作坊成员,以及城南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对以上两堂课例进行了交流评议。大家一致认为两堂研究课都非常重视学生体验与实验,激发了学生思考与探究,富有实效。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比如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何引导八年级的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怎样既通过体验式实验把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又能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业质量?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碰撞,又把大家从课例的兴奋引入到对物理课程育人功能发挥的深度思考之中。
专题分享阶段,“物理青蓝互助研训”项目主持人赵宗敏老师,紧扣活动主题作了《优化常规教学 提升科学素养》的微讲座。他以当天的两堂研究课为例,详细分析阐述了怎样通过实验或魔术创设物理情景、承载物理问题、激发探究兴趣,以及怎样通过实验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初中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态度责任”等四个主要方面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他结合钟老师执教的《空气的“力量”》课例对新授教学提出建议,一是重视物理学习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二是重视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三是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承接与发展,四是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他结合李老师执教的《复习:质量与密度》课例对复习教学提出建议,一是重视学生物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巩固提升,二是重视唤醒学生物理观念的情境创设,三是重视引导学生对相关科学内容进行辨析,四是重视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五是重视适当弥补学生受新冠疫情影响所造成的物理学习的不足等。
本次研训活动,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探讨高效。立足课例研讨,重在着眼于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既发挥了工作坊成员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又增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助推了区域内中学物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还为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升区域内物理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綦江区教科所赵宗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