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代表重庆育才中学初中物理组参加了2019年重庆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师物理优质课大赛,从选课题,到准备,到试讲,到正式比赛,一共历时两个多月。在这准备的时间里,虽繁忙辛苦,但很充实,感受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参赛历程和一点心得。
一、查阅资料,海纳百川,寻求课题思路
首先,在设计教案前要研读课本。我这次的课题内容为沪科版《9.3 物体的浮与沉》,而我们学校平常所用为人教版教材,虽然同为浮力的应用,但教材设计的思路还是有所差别,所以研读课本非常有必要。实际上看课本是看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看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圈定讲解范围。
其次,要看教参。至于如何去讲解知识,如何讲解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本堂课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一般不是课本上直接给出的,可以看看教学参考,那上面有专家的建议,有教学案例,从别人的案例中吸收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教案和课件、文献,领略别人精华的的同时,从中获取灵感。
查阅资料的意义不是在“查阅”上,而是通过“查阅”得到的体会和启发上,通过“查阅”引起自己的思考,使自己茅塞顿开,从而设计出自己的思路方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多思考,多积累,多总结,多创新,那么在优质课的准备中就会大有帮助。
二、建构课堂,精心设计,明确课堂环节
首先,要设计好课堂基本环节。在课堂的设计上要有新意,有突破,设计上要有亮点,要贴近生活,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实验是新课探究的载体,正是通过实验实现了学生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它也是容易创新和出彩的地方,为此对实验要特别慎重设计。我们一直倡导将生活融入物理,开展生活物理教学研讨,在设计实验上,我们组舍弃了华丽的实验设备,而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引入实验利用了自制的金属球实现漂、悬、沉三种状态;课堂演示实验用自制潜水艇、自制密度计、自制热气球去让学生体验、理解生活中的浮与沉;利用生活中的西红柿、玻璃瓶、金属片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从动手中去感悟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我们的课堂设计秉承着课程标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将物理课堂教学紧密与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我们物理组一直以来坚持所做的。
其次,要编写好详案。认真梳理和记录在课堂上你说的每一句话,并且认真的斟酌、打磨。同时预设各种学生可能的答案,把每个环节中学生不同的表现用对应用不同的语言去回应。从引入新课,到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设计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力求文字的优美和情感的煽动性。我们的讲课不像播报新闻那么严格,但我们必须力求每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做能大大避免随意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的稳定发挥。
三、团队协作,不断研磨,彰显集体力量
课程设计好后,要与组内的教师一块讨论,确定哪些板块该舍,哪些板块要增加,哪些板块需优化,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组优秀教师多,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很好的建议。我吸收建议中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针对性修改,然后试讲,教师听课,反馈指导,再修改,再听课,再修改完善,这样不断试讲直到满意,要保持着“讲它千遍也不厌倦”的精神,从不断试讲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发现问题,从其他教师的听课反馈中汲取经验,接受教训。我庆幸自己身在一个极其友爱的团队中,团队中的老师们前前后后听了我十几次试讲,给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构思。特别是初中物理组带头人李鸿老师以及李建老师、牟银勇老师、余茂竹老师、向优生老师等,他们不辞辛苦地帮我制作器材、准备实验、一句一句地帮我研磨教学语言,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这次能在优质课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以李鸿老师为首的物理组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奖属于我们整个初中物理组团队。
这次的赛课,让我成长了许多,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加努力,以饱满热情的工作态度,带着新的收获,开始新的工作。最后,我再次感谢学校和年级的大力支持,感谢组内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他们的关心、鼓励,都给予我无穷的力量,我会带着这份力量在生活物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