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渝中物理人在改革的挑战面前,却看到了“天高任鸟飞”的无限机遇,致力于构建研究共同体,实现专业共振,探路心动物理,成就卓越学习。
为进一步总结和深化“心动物理课堂”建设,加强区域联动,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路径,2018年12月12日,渝中区教育学会在重庆市29中学开展了第四届“辩课进校园”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学会主办,渝中区教育学会物理专委会以及重庆市第29中学承办、重庆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室协办。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杨勇,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宋文君,渝中区教育学会会长吴小丽,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曾晓恙等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还邀请了人教社物理室主任张颖,重庆市教科院中教所副所长周智良,重庆市教科院物理教研员阮享彬等专家指导工作。
参与本次活动的有渝中区问题课程化卓越班及全区物理教师,还有来自重庆15个区县学校的物理教师代表和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共计300多人。活动由重庆复旦中学孙建龙和涪陵实验中学的陈园园主持。
本次活动以“辩课”的形式展开。观课团围绕“在教材、课标、学理视野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这一研究主题,借助课堂观察量表和大数据等课堂观察工具进行观课,然后依据新一轮课改理论和“心动物理课堂”建设成果,就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及教学的实效性,与授课团和专家团进行对话研讨,并通过嘉宾团答疑解惑,三方阐述己方观点,在对话与争辩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杨勇代表渝中区教育委员会致辞。杨主任指出,辩课活动开展以来,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参与热情,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希望物理教育学会继往开来,在课程改革的实践浪潮中,继续推进教师的成长,继续深化心动物理课堂建设,让辩课的活动如种子一样播撒渝州大地。
接着,渝中区物理教研员、渝中区教育学会物理专委会理事长王安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做了说明。王理事长指出,当前听评课存在着“空、浅、偏”的问题,而多方“辩课”能引发观点碰撞,在质疑争辩中,更合理地看待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王理事长还向与会者介绍了渝中区“心动物理课堂”建设的相关成果。“心动物理课堂”以“有效学习”为逻辑起点,致力于打造“情动”、“思动”、“行动”的三动课堂,让学生高频率的情感共鸣、高层次的思维发生、高效能的行为参与,构建“思情化意” 的课堂,让核心素养教育真真实实落地课堂。
辩课现场,首先,与会者观摩了由重庆市第29中学黄稚涓带来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展示课。黄老师以问题为切入点,利用孤掌难鸣、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磁铁和铁球的相互作用、弹簧测力计互拉、传感器等一系列实验,结合受力分析、自设例题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逐步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内涵,并对比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最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于生活生产情境中。值得注意的是,黄老师把评价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用问题型评价和任务型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据此修正教学的内容、目标和课堂节奏。本堂课还增设了“前测”和“后测”环节,对掌握新课之前的学情和新课结束后的效果反馈。
争议带来思维的碰撞,接下里,本次活动的重头戏“辩课”开始。在授课团执教老师黄稚涓说课,就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向与会者作了说明以后,三方开始正面交锋。观课团向授课团提出了“为什么不采用教材大篇幅受力分析的方法”“为什么不使用教材的例题”“如何在相对简单的牛顿第三定律中引发‘高阶思维’”“在磁铁和铁球实验中,没有改变条件多次实验,会给学生摆拍的错觉,你们如何改进”“老师设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非常短,这算不算高纬度深层次的思维发生呢?”“请问你们设计了哪些课堂反馈了评价活动呢?”“教材中安排了弹簧实验,就已经得到了结论,你们增加做传感器实验的意图是什么?”等十分专业和“辛辣”的问题,授课团都一一做了解答。
在“辩课”过程中,双方还就一些教材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向专家团寻求帮助。比如“人教版现行教材为什么要用了约三分之一篇幅讲述受力分析”“我们对比了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教材,发现很多教材都给出了F=-F/这样的公式,而人教版却舍弃了这个公式,为什么呢”“请在探究实验中,如何体现出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实现科学思维呢?”“心动物理课堂的‘思情化意’这样的课堂文化,与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联?”。
专家团不但对双方问题作出了解答,还在“辩课”过程中补充自己的观点和教学主张。张主任特别强调“”确定分析对象的重要性,要夯实“受力分析”这项基础工程,要结合学情灵活渗透;周智良所长强调“教学的取舍一定要结合本堂课要实现的目标,结合时间、空间等条件。还强调了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科学思维,应该在整个课堂中关注,应该在探究的各环节体现”。阮享彬老师强调“我们的探究,是基于问题的解决,然后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要在课堂中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推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安民理事长指出“物理是思维的学科,‘思’就是以思维为中心;‘情’是认知发生的内在驱动力,用物理学简洁美、深刻美、和谐美诱发学生的学科情怀;‘化’就是转化,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在做中学、悟中学实现;‘意’就是意义价值,是物理学科育人的价值,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把作为知识载体中的思想观念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而去丰富学生的三观系统”。
“辩课”结束后,人教社物理室主任,人教版教材资深编者张颖向与会者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材修订》的主题讲座。张主任介绍了新修订教材的结构、板块设置、设置的意图;阐述了新教材修订的原则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育人的价值;新教材是根据课标的调整做出的修订,加强了核心知识的学习,提升了物理观念的理解;新教材把科学方法从“幕后”提到了“台前”;新教材特别强调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和质疑创新等关键能力。
接着,周智良所长对活动作了点评,充分肯定本次活动学术含量和辐射影响力,并感谢渝中区教育学会为物理学科搭建这样大型学术交流平台。
王安民理事长活动做了总结。王理事长对本次活动期望达成共识做了精要的概述:一是让教师成为专业的共同体,提升团队研究能力;二是探寻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科实践途径,为教学提供有效保障;三是重新认识教材的教学价值,用好教材,开启教学的源头活水;四是强化对话研讨,强调基于证据的观课评课,在“辩课”的深度研讨中发展专业能力,助力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王理事长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本次活动取得圆满的成功。
我们深知,教育改革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发生在课堂中点点滴滴的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轴心在课堂,我们开展的这次辩课活动,就是扎根课堂做研究,在辨认教材、辩析课堂、辩解疑惑中促进教师专业品质的提升。
深化教育改革,我们任重道远。在攀登这座高峰时,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凝聚力量,加强区域联动,在“辩”中实现教育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