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物理老师杨梅在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作题为“爱创造奇迹,创造幸福——构建学生社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讲座。讲座由渝中区物理教研员王安民老师主持,渝中区80多名物理老师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杨老师首先抛出问题:自主学习是什么?让学员能够通过主动思考快速进入讲座主题的话语情境中。她通过“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四个问题追问教育本源,并以此阐释“为什么要自主学习”的问题。
杨老师还从老师的三种境界“为了生计的职业,为了兴趣的事业和为了幸福的慈善业”,分享她对教育的理想与情怀,她坚定地认为我们最终的追求都应该是第三层境界,为了学生和自己的幸福而教。
在“为谁教”这一问题上,杨老师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因而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始终抱着教学相长的信念,方能合理认识“为谁而教”。
发展能力、培养素质是杨老师坚持的“教什么”的答案。她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向大家说明,在学校教育之外,学生还有十分广阔的生命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育对学生生命质量所能做出的贡献和帮助,往往并不是学生转瞬即忘的信息和知识本身,而是比内容更深沉的被内化到思想和行为中的能力与素养。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杨老师提出她所践行的“建立学生社群,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法”。这种教法需要教师解放思想,退到学生身后从主导者变身支持者;同时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教学生。如此开拓创新,才能跨越班级甚至跨越年级的壁垒,在更大范围内为学生创造交流分享的平台,营造学科氛围。杨老师用“帝王蛾克服万难破茧而出”的故事说明让学生克服困难,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随后,杨老师介绍了组织学生社群的做法与成果。为了不让天赋高、能力强的学生在低于他们的水平下学习,杨老师在社群中设计了“小教练”“主持人”“选题团队”和“听课学生”四种角色,并根据角色的要求与学生特点分别进行遴选。在社群的运作过程中,师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任务与目标,老师搭台,学生唱戏,师生共同在全面开放的环境中,寻找自我实现。
在学生社群运作的具体介绍中,杨老师以真实生动的故事示范了教师在其中的行为边界。她为自己制定“爱心陪伴者与点拨者”的角色定位,以“两分钟点拨+两小时陪伴”的方式,给学生留足自我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训练,也成就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
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杨老师又能适时引导,以自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信念来引导学生将挫折化为机会,从而获得能量,克服困难挑战未知。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杨老师创造平台,制定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她放手将课堂交给社群主持人和小教练,让我们看到了逻辑清晰气场强大不输成人的“小老师”;她将攻克难题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解决困难的同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认识更加深刻,并能从兴趣出发撰写高质量的学科小论文;她向学生提出“带着审美画知识结构图”的任务要求,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的同时,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发展全面的学术和艺术审美,一幅幅将学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学生作品,深深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倾听者;她请学生用创造性的方式进行复习,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使其制作出完成度、专业性和趣味性都极强的复习课件,令人感佩不已。向杨老师致敬,向杨老师的学生致敬!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杨老师始终散发着积极乐观、热情真诚的人格魅力,她用温暖耐心的陪伴、及时真挚而充满诗意的评语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力,持续地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有了人生的大格局,心有远方,当能跳出应试与能力之争的纠缠,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胸襟,积累起人生能量,发展出真正的能力与素质。
讲座结束后,王老师与到场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动和对杨老师的赞赏,并鼓励大家学习杨梅老师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在各自的工作情境中寻找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成就学生一生的幸福。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陈郁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