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结感悟
6月接到参赛通知,7月抢注课题,8月收集资料,下载各种课件设计,观看相关赛课视频,整理学习笔记,9月正式进行教学设计,准备实验器材,10月正式进入试讲磨课阶段。从新课引入、实验设计、课堂探究、教具改进、结尾设计等各个环节不断修改、调整、完善,先后修改教学设计18次,正式试讲8次,还有无数次的模拟讲课练习。漫长的备赛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堂精致课堂的背后,就如同每一条科学定律的背后一样,都隐藏着无数的艰辛和心血。
一、新课引入,以旧代新
本节《力的合成》教材上从生活提水的例子引入,起初我们设计也是以两位学生提水或者拉拉力器作为引入,但考虑到想新颖吸引学生,又想到“单指断钢丝”的灵感,于是开始设计实验装置,去五金店挑选实验器材,实际操作中钢丝容易伤人,换用铜丝,不同粗细的铜丝调试,保证实验效果。但在试讲过程中,发现这个实验的观赏性不强,而且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率,后来改拍视频,放在最后作为问题实验结尾。于是引入还是选取旧方案,考虑实验的安全性,把“提水桶”改为了“提包”,让学生体验两根绳子提包很费力,引发疑问,从而引入课题。其实我们老师认为的“旧”对于学生却是“新”。
二、实验设计,回归教材
本节的实验探究目的是找到求合力的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有关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所以前概念里认为合力就等于两个分力相加,这也是本实验探究的切入点。学生很容易猜想合力就等于两个分力相加,然后用简单实验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其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关系,即初步实验探究推翻学生的前概念,继而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到底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与分力是什么关系,过渡到进一步实验探究,两次实验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关于这两次实验设计起初有三套实验方案,方案一是先以提钩码找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然后以拉橡皮筋精确描述每个力,寻求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方案二是两次实验都提钩码,方案三是两次都拉橡皮筋。在这三套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现方案一涉及到两套实验器材,学生手忙脚乱,而且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连贯性,果断放弃;方案二提钩码涉及到如何保证实验装置竖直稳定,方便学生操作,曾尝试着用铁架台固定竖直木板,但操作性不强,也放弃了;最后选定方案三,就以拉橡皮筋这一简单实验贯穿整堂课。实际利用橡皮筋进行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教师演示实验找出分力与合力,强化对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第二次是师生合作实验记录合力与分力大小验证猜想;第三次是学生分组实验,在白纸上精确描述每个力,进一步寻找合力与分力关系。这个实验与教材实验紧密结合,思路清晰连贯,便于教师引导启发,也便于学生思考和动手。所以仔细研读教材,回归教材,回到本真,或许有时候比绞尽脑汁设计创新实验来得更实际。
三、课堂探究,学生为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过程,如何引导从合力与分力的图示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我采用了开放式的问题探究,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从大小、位置、角度、图形、几何关系多维度去分析,要相信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一些结论,而不是直奔平行四边形。多次试讲过程中发现效果不错,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可以很快得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利用数学几何中作辅助线的方法得到一些新发现,并且学生的这些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都是正确的结论,学生从中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事实上每一条科学定律的得出,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也都是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最终才得出结论的。
四、教具改进,力求简洁
本次实验的主角是橡皮筋和弹簧秤,为了更好地呈现演示实验效果,我们想方设法想让橡皮筋与弹簧秤固定在黑板上,既便于教师操作,也便于学生观察。橡皮筋用普通大磁铁固定,两个弹簧秤的四个底脚分别粘贴一个硬币大小的强磁铁,保证能够紧贴黑板,定格实验现象。但当得知赛课现场采用的是白板后,发现白板相对黑板的磁性弱得多,而且不够粗糙,这就意味着之前的教具可能固定不住,而且即使加上强磁铁,也只能保证拉力最大达到2N左右,于是又进行改进,在弹簧秤四个底脚的强磁铁表面再粘上一层薄海绵,以增大摩擦力。经试验发现,改进后的弹簧秤在白板上基本可以保证拉力达到最大量程5N,演示效果非常好。
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后再进一步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正是与学生实验发现的多种大小结论相照应。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简洁的认识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平行四边形模型,每小组一个,学生在亲身动手体验中总结规律,简洁明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在复杂物理规律的教学中追求一种直观干净的简洁美。
五、结尾设疑,启发思考
结尾利用实验结论解释课前“提包”实验,释疑解惑,同时迁移生活,启发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最后以视频“双手断铜丝”实验结尾,再次设疑,需要准确解释视频中铜丝为什么会断的问题,还需要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同时也是作为下一节《力的分解》的承接过渡,铜丝断了,但我们探究知识的脚步却从未中断。
漫长的准备终于等到了正式大赛的到来,所幸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遗憾的是本次大赛没能听到更多其他优秀选手的课,相信都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也深知这次的比赛更多的是集聚团队智慧的力量,自己在个人能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课堂灵活机智的处理,还有学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掌控等等,这些都是我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也需要更多机会历经磨砺和锻炼。大赛虽止,但成长之路却又是新的开始……
下篇:成长分享
虽然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看得见的是荣誉和证书,但看不见的是经历和成长。
两年前,2014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成功举办,当时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听课老师穿梭于各个赛场。两年后,2016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在万州高级中学成功举办,刚带满一届高三学生的我,有幸作为一名参赛选手站上大赛舞台。时间流转,岁月沉淀,这两年的时间,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年轻即出发,学习即成长,经历即收获。
2013年大学毕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初出茅庐的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还如同摸石头过河,缓缓而行。所幸学校很注重对新老师的培养,为每个新老师都安排了“以老带新”的帮扶计划。我跟随指导老师不断学习,听课,培训,观摩,经历各种合格课,公开课,示范课的磨练,从校级选拔到区级出线到市级赛课,这一路走来,每一次经历,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也是成长最好的见证。
2014年5月,赴重庆十一中观摩2104年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3天观摩时间,赛事精彩纷呈;同年9月,赴重庆育才中学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委会2014学术年会观摩活动,更是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理名师的课堂风采。11月,又由学校选派赴上海市黄浦区卢湾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见识上海前沿的教育理念,返校后写下论文“尊重学生个性自由,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一次次的学习经历,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视野,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才能走得更踏实。
有人说:不努力,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也有人说:青春就是再近的距离也要跑着去。我们青春的路还很长,奔跑吧,少年!
最后再次向主办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万州区教研所王文波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