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伴随着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实验学校盛大开幕,由马颖、李骏、王敏、谢晓、王怡、周婷婷、刘亚莉、石韬、袁杰、冯娜娜、汪姜等11位物理老师组成的新闻报道小组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采访报道工作。
为了全方位、多形式地展现2014年物理学术年会的进展情况,新闻报道小组各位老师克服了本职教学工作繁忙的困难,无一缺席地坚守在采访工作第一线,发挥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长,主动发掘提炼年会亮点,精彩策划撰写文章,狠抓宣传工作不放松,无论是名师课堂的风采、学术报告的精华还是专家学者的个人魅力,都力求及时、精彩地发出图文报道。真正发挥好了媒体作用,做到了立体宣传、深入人心。
来自西彭二中的袁杰老师深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做好采访前的一切准备,充分了解专家学者的学术背景、专攻方向,并列出采访提纲,对可以提哪些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袁老师熬夜到凌晨3点钟,第二天7点不到,又赶紧起床查找资料。所谓“一分辛苦一分才”,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他在采访彭前程教授时更是随机应变,更有针对性地抓住专家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进行进一步深挖。而对于和他一个小组采访的冯娜娜老师来说,这次采访的任务可要艰巨得多。因为冯老师总觉得自己不善交流,很害怕要是搭档袁老师不在,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自己又不敢主动出击。但还好在之前采访彭前程教授时,“中国好搭档”袁杰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所以也让她紧张的心慢慢缓和了下来,她也发挥了袁老师一样焚膏继晷、不辞辛苦的精神,查找资料,征询意见,修改方案,最终顺利地完成了相关的采访任务。
而来自杨家坪中学的刘亚莉老师和谢晓老师则颇有一些不怕碰壁的精神。她们分别接到了采访廖伯琴教授和张宪魁教授的任务。而两位教授事务繁忙,采访到他们着实不易。刘老师采访廖教授的时候见缝插针,一路拿着本子追随着她,直到廖教授上台之前才找到机会;谢老师更是采用蹲守战术,历经三个小时才“捕获”采访机会。
在谈到采访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时,刘亚莉老师说,为了使采访更加的顺利,采访前要用大量的时间全方位了解被访者,而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也等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对于刘老师的讲述,谢晓老师却表示:“那都不是事儿。”原来,在谢老师的采访经历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接到采访任务时距离采访开始只有不到四小时的短短时间,糟糕的是采访对象由最初预定的李春密教授变成了张宪魁教授,甚至连张教授的名字都出现了错误,根本无法在网上了解被访者的信息。此时,眼看采访这件“喜事”就要变成让人“头疼的事”,同一队伍的“小伙伴”王敏老师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作为物理青蓝网的老记者,她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迅速找出了沟通话题,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才得以解决这“燃眉之急”。
除了保证要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之外,记者们还得兼顾起接待工作,同样来自杨中的周婷婷老师和兼具多项任务的刘亚莉老师临时接到任务要到机场接李春密教授。一接到任务,她们便立刻出发,奔赴机场。然而路途又遭遇堵车,轻轨站又人山人海,但他们还是克服交通困难,顺利到达了机场。然而不熟悉机场结构的二人又走错了方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达正确出口,却迟迟未见到陌生的李教授的身影。在发挥他们“火眼金睛”的攻势下,终于迎来了李教授的身影。即使此时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但他们仍然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其大方得体的仪态、温暖的笑容,都让李教授大有宾至如归之感。
除了这几位老师之外,马颖、李骏、王怡、石韬等老师也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要么负责联络,要么负责后期,要么协助采访……都为此次工作的圆满达成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新闻报道小组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记胡西朋老师的一堂课》《专家引领 名师示范 渝州教学迎来新春天——第四届中国物理名师赛彭前程主任专访》《课改三问——记廖伯琴教授在第四届全国物理名师课堂展示上的学术报告》等17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在物理青蓝网上发表,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老师的一致称赞。这些教师“记者”们精诚团结,勤奋踏实的精神将让我们在取得褒奖、荣誉、掌声和鲜花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不息奋斗的信念。我们有理由相信,将这盏精神的“明灯”点亮,我们必将会迎来下一个灿烂辉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