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5-05-04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快递 >> 重庆物理信息 >>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观摩学习体会
重庆物理信息
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观摩学习体会
上传时间:2014-10-27 23:35:27 点击次数:206 次
  

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观摩学习体会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研修成员  吴善钦

    三天的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于九月29号在育才中学闭幕,这次比赛不仅代表了全国各个省市的物理教学水平,而且也体现了现代物理教学的新理念,使我从中吸取了不少教改理念,今天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在其中一节课上的认识。

    教学成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出彩”,而是整个教学活动思想与过程的统一,是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的结果。安徽合肥一中吴晓明老师上的《楞次定律》就在于此。这节课的难点在于:1、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个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2、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够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观念上要有所更新。3、 “楞次定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知识的复杂性比前面知识高了一个层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只局限于从“静态场”方面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由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显然要难理解得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吴老师在引入时并没有做的花哨,直接从复习上节课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来到本节课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完成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把直尺在玻璃管中一次没有铜管,一次有铜管下落,两次下落快慢不一样。开始的一个演示实验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实验的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在完成学生实验一时,用红、蓝两排发光二极管并联,再与螺线管相连,能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高明之处,利用了发光二极管的物理特性(单向导电性)来找电流的方向,并通过学生实验自己分析线圈中磁场物理量Φ的变化与电学物理量I的方向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从而避免了看似是探究课,实则变成了老师的讲授式的尴尬。在完成学生实验二时,学生已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后,用直尺,玻璃管,铜管完成教师在引入时的演示实验,亲自感受直尺下落的快慢及握玻璃管的感觉。其一方面解决学生在课前的疑惑,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从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高明之处,由一个教师创设的学生实验,在达到解决前面提出的已有问题,做到有始有终,前后呼应,同时又不露山水的带出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符合科学探究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分析实验数据上,吴老师也是功夫颇深,利用学生实验的数据,用一组红色的磁感线表示B的大小和方向,用一组蓝色的磁感线表示I的大小和方向,在黑板上把4个组做的不同实验的数据汇总分析,很直观的反映两者的关系,把Φ的变化与I的方向用中间量B的方向联系起来了,顺理成章的得出了楞次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总结出了运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分4步走的思路。高明之处在于把本节的难点之一轻松突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找I的方向,就找B,要找B,就找B的方向及变化情况,老师在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推理过程无繁杂和多余。其教学基本功令人佩服。

    吴老师在本节课从一个简单形象的实验出发创设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动手探究,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对本节课的小结时,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其结束语又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

    本节课老师的语言精练而富有感召力,情景过渡自然,课堂结构紧凑,实验、黑板、多媒体三者配合应用恰到好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许多的亮点值得我去学习。同时也引导我的思维去构思我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