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记胡西朋老师的一堂课
2014年9月27日上午8点,“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委会第四届名师课堂展示(远大郎威杯)”(初中组)大赛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中学拉开帷幕。作为第一个上台展示的老师,西安铁路一中的胡西朋老师镇定自若,饱含激情地给大家呈现了一堂别具风采的课。
本节课题是“温度”,是初中8年级物理学科的课程内容。“不矫揉造作,给孩子一个跳起来就可以够得着的苹果,让孩子愉快地学习”是胡老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胡老师以“问题”为载体,不断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实验”为手段,不断地解决问题,再随机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继续解决问题。如:在学生感觉周边物体的温度活动中展示出火焰的图片,自然生成问题“如何知道它的温度?”,学生很自然的回答出需要测量工具——温度计。接着就向学生介绍桌上的简易玻璃瓶温度计,然后提出“玻璃瓶温度计的构造如何,测量原理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去观察解决、去实验探究。在学生用玻璃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的实验中发现玻璃瓶温度计中红色水体积发生变化时,老师提出“红色水体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的回答“热胀冷缩”自然地解决了温度计测温原理的问题。
胡老师最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是探究摄氏温度的规定:由课件显示重庆的气温22℃,提出问题:“c”的含义是什么?他并没有直接介绍“c”的由来,而是在学生用玻璃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需要“刻度”时,提出问题“怎么刻?怎么标?才能表示出水的温度”,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指出“刻度”就是要建立一个不随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的标准,这样就巧妙地过渡到摄氏温度的规定。这种教学不仅让学生形象了解了摄氏温度的规定,还理解了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规定,很好地诠释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胡老师介绍了伽利略设计出一只温度计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结合这节课的流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胡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精当,环环相扣,驾驭流畅。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去感受、去实验、去探究,体验了一次科学之旅,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物理青蓝网 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