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三问
——记廖伯琴教授在第四届全国物理名师课堂展示上的学术报告
9月26日下午,廖伯琴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作了题目为“课改回顾与展望—课改三问”的学术报告。
报告从“减负”说起,从三个方面针对课改做了详细的分析。首先对“负担源于教材?”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通过将国内中学物理教材的难易程度、广度、教科书中实验难度及实验探究广度、实验探究平均深度、教科书习题广度等方面与国际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得出“中国物理教材难易程度属于中等”的结论;继而又对初中课标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内容有困难,但同时也表示内容应该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在高中规定课时认可度的调查中,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规定的课时“一般或者不太合理”,在高中物理课程各模块的周学时统计中也反映了上述问题,大部分教育部门在教学中均将周学时做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认为课时安排比较合理的教育工作者也占到了29.5%,因此针对各模块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够用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选课调查”这一方面,廖教授讲到最初编写教材的初衷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设置了三种层次的选修教材,但目前选用最多的是选修3系列,而选修3系列又是选修中难度最大的,为何会出现此种状况呢?这就直接导出了第三个问题—“负担源于考试?”,中学教育受高考的影响很大。目前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启动,同时也相应的公布了改革的时间表,改革要调整考试科目、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目的是探索招生与学习关联的办法,推进素质教育,增加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考试考分由两部分构成:全国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两依据、一参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录取。随后廖教授又以上海、浙江两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例进行了分析。
聆听廖伯琴教授对新课程改革深入浅出的学术报告展示了学术前沿的新思想,使人获益匪浅。
廖伯琴教授: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基础教育领域重要刊物《物理教学探讨》主编,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物理青蓝网通讯员:刘亚莉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