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欢迎光临物理青蓝网!今天是 2025-01-08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物理 >> 科技小论文 >>放眼观世界,纵目览神州 ——探究凸透镜焦距与厚度的关系
科技小论文
放眼观世界,纵目览神州 ——探究凸透镜焦距与厚度的关系
上传时间:2014-06-24 16:42:57 点击次数:346 次
  

 

.337.放眼观世界,纵目览神州

——探究凸透镜焦距与厚度的关系

渝中区杏林中学  初二  夏燕

学习了“透镜”这章后,我对凸透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眼镜:近视镜、远视镜、老花镜甚至墨镜等,都由透镜制成。我们中学生使用率最高的近视镜就是由: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制成,老年人使用率最高的老花镜和远视镜则是由: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制成。

仔细观察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眼镜,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度数的镜片,其厚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能用肉眼看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如瓶底般的厚,有的却如纸一样的薄。我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不同度数的镜片,其厚度不一样呢?镜片的度数和其厚度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决心一探究竟。

面对生活中玲琅满目的各式眼镜,我结合自己,对凸透镜的认识相对丰富和扎实,决定将此次探究的重点着力落脚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凸透镜”身上——探究凸透镜的度数与其厚度的关系。

确定探究方向后,我立即着手寻找实验探究器材——远视镜片。有些失望的是,我身边的远视镜片可谓凤毛麟角。于是,我立刻调转方向,发动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一起寻找老花镜片。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性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便收集了3个度数不同的老花镜片。

在灿烂的阳光下,老花镜将阳光会聚成了两个耀眼的光斑。这一现象使我更加坚信——老花镜就是一个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根据这一原理,我把三个老花镜依次放在阳光下,正对太阳光,使平行的太阳光垂直射入两块镜片,并在镜片后面放上一张白纸(便于更清楚的观察到焦点),调整镜片与白纸的距离,使白纸上呈现两个最亮最小的光斑,即是凸透镜的焦点。这时,我立即用刻度尺垂直于白纸放置,并紧贴在镜片边缘,测量出白纸到镜片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经过测量,度数为200的老花镜,焦距约为47.00cm;度数为300的老花镜,焦距约为37.00cm;度数为400的老花镜,焦距约为25.00cm。由此可见,老花镜片的度数越高,它的焦距就越短。

通过查阅教材等相关资料我知道: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其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1/f。平时常说的镜片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即度数=Φ×100=100/f。

同时,我还发现:三个镜片的厚薄程度也不一样。随即,我用刻度尺对凸透镜片的中心最厚处进行了测量:度数为200、焦距约47.00cm的老花镜,其中心最厚处约为;2.0mm;度数为300、焦距约37.00cm的老花镜,其中心最厚处约为;3.0mm;度数为400、焦距约25.00cm的老花镜,其中心最厚处约为;4.0mm。分析以上数据,我得出初步结论:凸透镜片中心厚度越厚,它的焦距就越短,其度数就越高,折光能力越强。

探究镜片度数与中心厚度的关系

实验次数

度数

焦距f/cm

中心厚度d/mm

1

200度

47.00cm

2.0mm

2

300度

37.00cm

3.0mm

3

400度

25.00cm

4.0mm

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其中心厚度的关系,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我决定选用更多的凸透镜进行再次实验。可一时间我哪里找这么多的凸透镜呢?正在我苦恼发愁时,一个胖乎乎的透明玻璃杯进入了我的视野。生活中常见的玻璃杯不也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吗?不也可以近似看成凸透镜吗?我顿时恍然大悟,立刻找来3个大小不一的圆柱形玻璃杯,开启了又一次的实验探究的旅程。

首先,我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在实验过程中,忽略玻璃杯杯壁的厚度不计),让平行的阳光垂直于玻璃杯表面射入。在玻璃杯的后方放上一张白纸,调整玻璃杯与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呈现了一条最细最亮的光线。保持这个距离,再把刻度尺垂直于白纸放置,并紧贴在玻璃杯边缘,测出白纸到玻璃杯中心的距离即是该玻璃杯的焦距。我按照上述的方法,分别对规格为50ml、150ml、250ml的玻璃杯的焦距进行了测量,其对应焦距依次为:8.00cm、6.50cm、5.00cm。

既然玻璃杯装满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以它也有厚度。但这个类凸透镜的中心厚度该怎样测量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打量这玻璃杯,发现:圆柱形的玻璃杯其底部是圆形的。那么,底部圆形的直径不就是这个类凸透镜的厚度吗?只要我测到了玻璃杯底部的直径,厚度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有些激动的我回忆起物理课上所学的“化曲为直”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我试图通过测量底部圆周长,然后根据周长公式C= πd计算出玻璃杯的直径以体现其厚度。可我转念一想,π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准确值无法确定,实验再次陷入僵局……

偶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常玩的“纸牌拼房子”的游戏,从中得到启示,找到了更为准确的测量玻璃杯直径的方法。实验再次死灰复燃——如图所示,我找来两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将玻璃杯倒放在桌面上。将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垂直地立于桌面,用另一个直角边沿相对方向夹紧玻璃杯边缘。再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块三角板之间的距离即为玻璃杯的直径,也即是玻璃杯的厚度。经过测量,规格分别为50ml、150ml、250ml的玻璃杯的底部直径分别为:4.60cm、6.10cm和7.40cm。

探究玻璃杯焦距与中心厚度的关系

实验次数

玻璃杯规格

焦距f/cm

中心厚度d/cm

1

50ml

8.00cm

4.60cm

2

150ml

6.50cm

6.10cm

3

250ml

5.00cm

7.40cm

 

分析以上数据,我再次得出结论:烧杯的厚度越厚,它的焦距就越短;反之,厚度越薄,焦距越长。经过对老花镜和玻璃杯的反复多次实验探究,最终我得出结论:凸透镜中心厚度越厚,它的焦距就越短,折光能力越强,其度数越高;反之,中心厚度越薄,焦距就越长,折光能力越弱,其度数越低。

经过再次查阅课外书籍等相关资料,我还了解到,这里所说的凸透镜中心厚度可以用数学中的“曲率半径”来表示。物理学中,用曲率半径表示一般球面透镜的弯曲程度,它是透镜焦距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得出最终结论:凸透镜的焦距与凸透镜两个球面的曲率半径有关。曲率半径越小,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曲率半径越大,焦距越长,折光能力越弱,放大倍数越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物理科学并不能跟着感觉走,它需要严谨的实验和准确的数据作支撑,它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同时,科学也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它也可以走出实验室的狭小空间,走入我们寻常百姓的广阔生活天地。只要我们有一双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必不可少的“细致观察”的——慧眼,去发现、去欣赏、去捕捉。

可如今,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因为不注意用眼卫生和用眼习惯,导致视力下降、戴上了近视眼镜。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近视眼的形成就是由于长期疲劳用眼,导致睫状体调节能力减弱,以致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使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想要使近视眼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就必须利用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能够会聚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由此可见,物理学与生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生活处处皆物理,物理时时系生活。想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拥有一双“放眼观世界”的慧眼;拥有一颗“纵目览神州”的胸怀!

 

评委点评: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验。用生活中的简易器材实验,领悟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中国·物理青蓝网 www.wlqlw.com
Copyright?2010-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40067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