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14重庆市优质课大赛有感
我这次参加2014年重庆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荣获重庆市一等奖,心情十分激动,欣然提笔,写点感受,与同行共勉。
初看起来,这似乎肯定了我的努力,但我内心深深的知道,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前辈们拨云见日的提点、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帮助,以及很多不辞辛苦专程前来加油鼓劲的兄弟姐妹们的支持。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扶助与鼓励。借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向各位关心、帮助我和支持我的前辈及同事们致以深深的感谢!谢谢大家!
此次2014年重庆市中学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涌现出了许多新颖独特、寓教于乐的精彩课堂,我也无时无刻不被这样热烈而富有趣味的情绪所感染。赛课的整个过程历经备课、讨论、修正、预演到最后参赛、观摩同仁的表现直至今天的最后的总结与反思,让我受益匪浅。
曾经已多次观摩前辈上课的我,在历经这次亲身赛课过程之后,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加这次赛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透彻分析教材,找准教学定位
教材分析是每一位老师都要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也是老师们备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我此次的赛课课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新课改之后的《动量守恒定律》与原必修加选修《动量》安排完全不一样,“动量”概念的引入与过去也有不同。故在新的教学编排下如何引入动量概念并对其分析讲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原教材通过具体碰撞实例,得出了Ft=mv公式,并直接引入动量和冲量概念。很多教师受缚于此,力求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有关。质量和速度乘积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
新教材显然不仅关注P=mv的定义,而是更关注遵循科学史的发展轨迹,在碰撞中的追寻“不变量”的实验基础上,由碰撞前后的mv矢量保持不变引出“动量”的概念过程,在认知逻辑上表明了“动量”的来龙去脉,从而让学生不会机械照搬物理概念。
学生通过课堂实验,真实感受、体验和发现物体在碰撞过程中的确存在某个不变的物理量。哪怕学生的想法是朦胧模糊的,但是这种探究科学的思辨过程却是极为难得的。
新教材体现出教学不应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更应关注物理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本身。所以,我们通过深挖新旧教材的区别和分析,领悟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了此课题正确的教学定位。
第二:语言简练亲和,案例生动有趣
这次赛课,从演练到赛场,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堂优质有魅力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用语,必须生动活泼,简明精炼,思维清晰,逻辑明了,且要亲和自然,多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说赞赏性的语言,不仅维护了学生自尊,还能使师生关系更为亲密融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课堂中引用的案例,要生动有趣且富于悬念,可以是游戏、视频、某一生活现象、某篇新闻报道等,以试图激发学生的原始好奇心。一旦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整节课的活跃气氛就会相互感染,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就能作出快速反应,起到良性互动的效果。
第三:重视物理特色,增强学生体验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课要上出物理课的特色,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品出物理的味道,进而领略到物理内在的魅力。就方式而言,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大多数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性,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老师应该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去感悟物理的推理及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给学生留足思考和体验的空间和时间,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保持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共同做到课虽终、趣不尽、思不止。
这次赛课,我们特别自制设计了一个教具,让两个质量比为2:1的钢球,对碰反弹后,2m球停止,m球正好反弹到原来高度。增强了学生对碰撞中mv的矢量和不变的亲身体验,实验简单直观,现象明显,不需采集和详细分析数据,结果一目了然,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下课后蜂拥而来,争抢把玩。
第四:还课堂于学生,赋魅力于课堂
课堂要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就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尽量多给同学们练习、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例如小组间进行竞赛,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次大赛中,我认真学习、领悟并切实践行了我校秦德胜老师提出的“物理‘333’体验式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还原物理本质,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促进学生自我实现,让课堂插上“体验”的翅膀,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活动起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思考者和发现者,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
我先让学生探究两小车在气垫导轨上碰撞后分开的情景,使学生亲自体验到碰撞中可能存在“mv不变”和“mv2不变”两种情况;然后让学生探究两小车在气垫导轨上碰撞后粘合的情景,使学生亲自体验到碰撞中是一直不变的是mv,而不是mv2;最后用一个自制的教具让学生探究两小球碰后反弹的情景,使学生亲自直观地体验到碰撞中应该是“mv的矢量和不变”。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相互呼应,珠联壁合,魅力无限。
我尽量从学生最原始的认知状态出发,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碰撞中的不 变量究竞可能是个什么东西,从一无所知,到蒙蒙胧胧,到有所感悟,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去猜想、分析和验证,特别是把分析数据逐步上升到分析比较百分误差层面上,使学生激动不已,课堂妙趣横生。
第五:渗透物理史实,培养挑战精神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对于微观层面上备课与教学的反思和总结。除此以外,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同学们物理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自然科学共同学习的交流者、自然科学学习精神的塑造者。为此,有两个方面不得不提及:
- 注重学史渗透
物理学史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激发追求真理、献身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精神。
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学史教育,意义和地位更加显得十分重要。一个人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行为等大部分科学素质要素,都要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对待自然科学正确的研究态度和价值观。
物理学史教育不仅提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有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同时对老师而言,加强物理学史学习,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加深入把握物理教学规律,将单纯的物理知识融入科学探索的时间脉络、人文发展的社会脉络,体系化地看待物理学科的演变与发展。
因此,从课的引入到课的结束,以及课外作业,我都渗透了人类对碰撞研究的发展历史,包括伽利略、笛卡尔、惠更斯和牛顿等,课堂兴趣盎然。
- 培养学生挑战精神
在课堂上,我时常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今天能够有如此便捷的方式学习前人的知识精华,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物理先辈们,都是在经历一次次挫折打击,一次次总结思辨,一次次争论、变革和创新之后,才得出了在现阶段看来暂时正确的辩证结果而已。
课堂上,我力图培养同学们在科学探知的路上永不知足的好奇心、敢问敢想敢做的态度,让学生在竞争、质疑、辩论、挑战、讨论和体验中巅覆自我,成就自我。让我们的学生把包括我在内的老师们都当成是交流甚至质疑的对象,保持住童真的好奇心。也许,这样才能更加接近物理教学的本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解放教师,成就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终身追求。
演讲的最后,就在台下,我的目光所及之处还有这么多优秀的、敬业的老师,你们的才气智慧、魄力胆识与人格魅力,将会一直是我学习效仿的楷模。我仅仅是作为我们巴蜀家庭的一份子,受到了一次幸运的垂青。
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孜孜不倦,心无旁驽俯首前,全心全意续躬行!